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四课 走进博物馆》教学素材4-湘美版

DOC
  • 阅读 44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3 页
  • 大小 19.190 KB
  • 2022-12-13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四课 走进博物馆》教学素材4-湘美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四课 走进博物馆》教学素材4-湘美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1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3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四课 走进博物馆》教学素材4-湘美版.docx,共(3)页,19.19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371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扬州博物馆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51年建立的扬州“文物馆”及同年筹建的“苏北博物馆”。经过50多年的发展,扬州博物馆形成了藏品丰富、门类齐全、地方特色鲜明的馆藏结构,尤以两汉、明清文物著称。现馆藏文物3万余件,按质地可分为18大类,主要有陶瓷、玉

石、金属、书画、漆器、竹木、骨角牙、墓志碑文、石刻砖雕及其它文物。一级品50余件,二级品300余件,三级品1000余件,其中国宝级文物“元代霁蓝釉白龙梅瓶”更是我馆镇馆之宝,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200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扬州成立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将扬州广陵书社收藏

的30万古书版片与扬州博物馆合二而一,成为“扬州双博馆”。馆内设有广陵潮—扬州城市故事厅、扬州八怪书画厅、馆藏明清书画厅、国宝厅、扬州古代雕刻厅、中国雕版印刷展厅、扬州雕版印刷展厅和一个临展厅计八个展厅。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一座雕版印

刷博物馆,分为“中国馆”与“扬州馆”两大部分,共陈列文物175件,其中“扬州馆”还以“仓储式”陈列有20余万片古代雕版。陈列展览以雕版工艺流程和历代雕版印刷为重点,全方位反映了中国雕版印刷的历史沿革及其在世界印刷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中国馆”展厅中庭的互动演示区,古代绝活在这里得以复

活,几名雕版印刷传人为观众现场演示造纸、写样、刻版、刷印、装订等工艺。观众还可主动参与各个流程的制作,体验古人的辛劳和智慧。“扬州馆”还以“仓储式”陈列有20余万片古代雕版。透过长距离落地玻璃幕墙,可看到扬州历年来征集和收藏的20余万片古籍版片,密集有序地置放

在特制排架上。这种保护与展陈同时并举的手法,在我国博物馆界尚属首创。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之称,扬州是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是中国国内唯一保存全套古老雕版印刷工艺的城市,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

着现代[10]印刷技术的兴起,雕版印刷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小。很少有年轻人愿意拜师学艺,陈义时等向有关部门建议,创办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将已经退休回家的老艺人重新召集起来,招一批有志于雕版印刷的学员,传授技艺。2005年7月12日,扬

州“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正式挂牌成立,将采用“口传心授定向培养上门学艺”的开放式传承方式,为雕版印刷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只要是对雕版印刷感兴趣的爱好者,都可以前往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进行学习,大师们将毫无

保留地传授雕版印刷技艺。2015年,北医附中初一新生们的选修课表里,就多了一门“雕版印刷”课。由此,北医附中也将成为北京市第一所开设雕版印刷课程的中学。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专家走进江都区实验小学,向孩子们介绍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扬州雕版印刷,引导孩子们现场体验、感受传统

文化。西南大学图书馆特别推出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古籍文献的前世今生”体验活动。活动全天开展,上午是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还有线装书装订的体验,下午是拓片制作体验,记者也来到了现场亲身体验一番“穿越”的趣味。据了解,本次活动通过线上报名,180个名

额在信息发布四小时内即被报满。参与者主要为学生和家长带来的小朋友,还吸引了一位外国友人的参与。体验者们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零距离触摸和感受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颇有“穿越”之感。设立雕版印刷技艺传习所,以及此前设立的扬州

清曲传习所等传承单位,已经迈出了对这些传统技艺进行抢救性保护的重要一步,但如何让源远流长的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摆脱发展困境,仍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技艺是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扬州的一张历史名片

。”一位专家表示,建立传习所,能让这些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但更重要的是在保护传统的优秀民族工艺过程中,要进行创新,在延续传统工艺历史文化和原有的、传统的艺术风格基础上,为之注入更多更好的现代元素和活力,使之更能展示中国传统特色文化,更能适应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和对传统文化的需求。这件

国宝的经历,可以称得上传奇,生于元代,是民间一户普通人家6代单传的传家宝,在民间保存了600年,竟然没有一点损坏,简直奇迹!曾在地摊上以18块钱贱卖,扬州为了珍藏它专门建了一座博物馆,三百多平米的博物馆,只存这一件器物。竟如此奢侈!

这件稀世国宝究竟为何物?它就是扬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200多平方米的偌大展厅里,只摆了这一件器物。瓶子用一个方形玻璃罩着,四周是用护栏隔开,参观者只能隔着很远的距离欣赏它。保护措施非常严密。古代的文物瓶器有很多,自然也是价值连城,近10年间,拍卖价格过亿元的古瓷器

约10余件,而这件元代梅瓶,香港一位收藏家曾开出3.4亿的价钱,希望收藏这个瓶子,巴黎一个收藏家甚至开出了40亿人民币的天价,但是扬州博物馆都没有卖掉它。这个如此吸引人眼球的天价国宝究竟有什么来头?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名字很长,但是不难懂,其实很简单,元,即指元代。霁蓝釉,是指这个瓶子的釉

色。釉,是指覆盖在陶瓷品表面的一层玻璃质感的薄层。白龙纹,是指瓶子上的纹饰是一只白龙。梅瓶,是汉族传统瓷器的一种,指口小、脖子短、肩膀宽的瓶子。这件国宝,在民间保存约有600年历史,竟然完好无损,可见其工艺之精湛,质地之上乘,价值之珍贵。这件元代梅瓶的命运也是非常传奇,梅瓶曾

经的主人是扬州轻工机械厂的退休工人朱立恒先生,梅瓶原本是他家祖传的宝贝,此瓶传到他,已经是第六代了。祖辈知道是国宝,因此十分爱护。1945年,曾有人想用18石米向他母亲收购梅瓶,18石米在当时已经是高价了。但是被他母亲拒绝了。文革时为保护梅瓶不被

砸坏,母亲还用墨汁把瓶上的龙纹涂抹起来,用泥巴包住藏在床底下。1976年地震震情严峻,朱立恒担心梅瓶在地震中遭到破坏,于是瞒着妈妈和哥哥以18元的价格卖给了文物商店。经故宫博物院的先铭和南博的王志敏两位古陶瓷专家共同鉴定,认定为是元代蓝釉瓷器精品,江西景德镇

窑生产。并将其命名为“元霁蓝釉白龙纹梅瓶”。1978年北京举办“各省市自治区征集文物汇报展"有人把梅瓶带到了展览现场。引起了国內各大博物馆的极大关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博物馆十分想收藏此瓶。晏炳森,原扬州博物馆馆长,为了留住梅瓶几经

周折,才让梅瓶留在扬州。为了凸显重视,特别建立扬州博物馆来珍藏它。1981年,元代蓝釉白龙纹梅瓶,正式在扬州博物馆安家落户。1992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梅瓶为国宝级文物。2005年扬州双博馆正式开馆,这件价值连城的国宝得以供人观赏。让世人一睹芳容。这个元代梅瓶之所

以价值连城,首先在于它的工艺价值,瓶身上白龙龙头小,脖子细,而且有三只爪子,这是元代文物的典型特色。梅瓶腹部刻划出一条龙追赶一颗火焰宝珠,其纹饰为赶珠龙纹。白龙环绕瓶身一周,龙头上仰,双角后翘伸展,龙眼突起,炯炯有神。辅助纹是四朵火焰形云,展

现巨龙腾飞于蓝天之中气势此瓶由五节坯胎粘接而成,但在口径和近底部的两道接痕不易被发现,制作工艺精良,属元蓝釉瓷器中的上乘之作,反映了元代烧制陶瓷的高超水平。物依稀为贵,元代的蓝釉瓷器传世十分稀少,目前全世界仅存有12件,这12件里面,白龙

纹饰的梅瓶只有3件。除了扬州博物馆的这一件,另外两件分别收藏在巴黎的吉美博物馆,和北京颐和园。但另外两件都有明显的瑕疵,藏于巴黎的那一件,白龙头部烧制的时候有黑点,不够完美,北京的那一件,瓶身有一道明显的裂痕。唯独

扬州博物馆这件,比前两件高出10厘米,是最大最完美的一件。经过600多年的沉浮,现在梅瓶终于有了妥善的安身之处,安安静静的接受世人瞻仰。我们常说沧海桑田,600年,漫长光阴逝去,斯瓶犹在。也许有一天,当代人成为历史时,斯瓶犹在。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67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