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九课 各异的风土人情》说课稿1-湘美版.doc,共(2)页,49.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369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各异的风土人情——中国民间美术剪纸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湖南美术出版社第三单元第九课《各异的风土人情》课程题材,主要是介绍中国民间艺术,遂从民间美术的概念、类别讲起。其中主要介绍剪纸这一民间美术,从剪纸的历史、分类、
制作三个方面进行。高中的学生学业压力较重,常规美术课以欣赏为主,学生动手的机会相对较少。设置本课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热爱剪纸的热情,并学会基本的团花剪纸制作方法。这节课属于设计应用类,参照教科书中《各异的风土人情》课程,
针对具体情况,我增加了剪纸类图片,同时加入学生动手折叠,剪纸的团花制作。让学生对民间的剪纸有多方面的思考,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发散性思维。二、教学对象分析:高中的学生处于转折期,身心发展水平接近于成熟状态,但是缺少科学的观察方法与
训练,因而产生情绪。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知识和社会素养不断提高,且具有较强的判断、辨别、分析问题和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民间美术的种类接触较少,对剪纸艺术语言的特征的知识了解也相对匮乏。在讲授新课中,我将适当的重复剪纸的特点以及内容,
重点强调精神内涵以及动手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剪纸欣赏能力,通过动手制作,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三、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基本了解民间美术党的概念,类别。2.中国民间剪纸种类及其造型特点。能力发展目标:1.培养学
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2.可以制作基本的团花剪纸。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并能在生活中感受剪纸的魅力。2.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运用方法:欣赏法,分析法,提问
法,启发法,讨论法,实践法。基于学习方式,这节课主要强调学生动手能力,能够制作团花并能够体会剪纸在生活中的作用。四、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民间美术所传达的独特语言特征:象征性,寓意性。2、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
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的能力。解决方法:展示剪纸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并能自主剪制出完整的剪纸作品。五、教学难点:1、如何创作和正确把握团花剪纸的纹样连接与完整性,培养学生创新制作团花能力。解决方法:通过大量图例以及事例,示范剪纸,层层深入,多角度引导分
析,运用分组讨论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动手能力。六、教具:1.《各异的风土人情》PPT课件。2.剪纸作品。3.纸质服装。4.歌曲。5.书本。学具:剪刀,纸张与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