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美术鉴赏《第二课 地域的永恒魅力》教学素材2-湘美版.doc,共(4)页,34.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368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传统地方美术如何转化为时代精神——以《围龙屋风水美学》一课为例转化思维和课题选取在中学生的意识深处,“传统”一词并不纯粹,而是根植着“迷信”“糟粕”“落后”的印象,然而一切涉及传统美术或民间美术的课程,又都无
可不免地要引入大量的传统观念,如“神祗”“风水”等。这一内在的矛盾是制约美术教学向本土文化融合的瓶颈,因而本人在教学中总结出一套“转化思维”,力图将传统地方美术转化为时代精神,把文化内涵转化为现代趣味。关于“转化思维”何以可
能的问题,需要从艺术的秉性论及:艺术一则来自传统文化,一则联系科学文明,因此它是过去与现代最好的纽带。而“美术的宗教起源说”,加之于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更是凸显了美术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性,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信仰内核和宗教面纱可以转化为美学问题来探讨,并借助
美学范畴来抵达科学范畴,让传统具备时代精神。而为了更加切实地呈现转化思维,我以客家独有的围龙屋建筑为课题,展现其中的传统美学和时代精神。在美术领域,建筑与传统文化的关联性非常大,如金字塔体现永生信仰、哥特教堂体现基督信仰、而结合本地实际,我认为以客家
地区的围龙屋做为课题最为合适,因为客家族群做为中原客迁于南方的居民,是广东三大民系之,创造了围龙屋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样式。而我校所处的闽粤赣梅州地区具有最为集中的围龙屋建筑群,便于我就地取材和实地考察,以发挥地方教学资源的优势,同时,它
承载着中国文化中最深厚的自然信仰和祖先信仰,可以引导学生以批判地继承其中的内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转“风水美学”为“环境美学”围龙屋中涉及的风水美学是精神领域的玄学,而环境美学是物质领域的科学,由精神向物质的转化使
得抽象的概念变成具象概念,让中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由玄学向科学的转化,让中学生能够以唯物的态度审视传统文化,在理性与情感方面更容易被接受。在《围龙屋》一课中,我讲授了该建筑三部分的构造和各自代表的“天地
人”观念,让学生认识到客家先民在“抬头是天、低头是地”的环境中形成了天地观念。从古至今,这一观念又在现代建筑中得以体现,如天花板与地板、天井和地井便是天地观念在建筑细节中的呈现。因此,“天地”就转化为了天花板与地板,传统文化则转为现代符号。而风水美学与环境美学的转换关键
在于“风使空气清洁”“水使地面清洁”,这一解读就像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认识的阶梯,把玄而又玄的风水概念,与切实的生活关联起来。这种阶梯式和引导性教学,是实现传统与时代转化的有力手段。至于时代精神,除了结合实际生
活之外,也包括社会价值观的输出。该课中,我以环境美学讲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时代发展要义,并结合习近平在十九大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畅谈美丽乡村。以一个“美”字涵盖围龙屋环境美学的内容,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居住理念
。但是围龙屋发展的初期,却不仅仅是为美而存在,而是为了生存和繁衍。客家先民从中原战乱迁徙而下,与南方当代土著的斗争中逐渐融合,首先形成了具有防御作用的碉堡形“围屋”,进而演化成相对开放的“土楼”,再演化出完全开放且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围龙屋”。围龙屋的这一发展轨迹,正是围绕着环境的改变
而展开的,适者生存,围者自困,环境是人文和美学的基础。围龙屋所处的地区相对资源匮乏,环境闭塞,因此客家人对风水学的研究使其抵御着环境的考验。然而在讲到风水中的“穴”时,学生觉得非常高深,我立马将这一概念转
化为地理中的盆地,说明南方丘陵地带的围龙屋主要建在盆地四周,因为当地环境实属“八山一水一分田”,用地面积紧凑,只能因地制宜建造于盆地中,四面环山,谓之“穴”。这是一种概念移植的手法,让学生获得认识的同时,也带给他们趣味性和知识的广度。而这也是一种转化思维,将“穴”转化为
“盆地”,便将风水美学转化成了环境美学。转“自然风水”为“自然科学”自然是人文的培养皿,谈论文化无法避开自然环境的影响,而“自然风水”是客家先民通过生产总结出来的经验智慧,虽然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但是却可以结合现代的“自然科学”加以诠释,让学生的认知起点由当下出发回望远
古,由理性出发回望传统。例如,该课中涉及了风水中“气”的学说,如果以通常的解释是无法让学生领会的,同时会引发学生的反感。我从地理科学的角度出发,重新赋予“气”以理性的解释。首先,我把风与水转化为“大气层”和“洋
流”,将“气导致风水的运转”转化为“地球运动导致大气层与洋流运转”。高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地理相关知识,当他们意识到玄奥的气与地理学相关联时,那种对知识的渴望和灵光一现的智慧的碰撞让他们欣喜不已。“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
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1]而在讲解“龙脉”时,我结合了地理中的“山脉”,将凸显的山称为“龙”,山脉像绵延千里的龙身,隐藏在地里的山称为“脉”,是经过风侵水蚀的山脉,脉象即山的纹理,即高中地理中的“向斜与背斜”。学生对地理知识了如指掌,他们不仅仅温习了过去的知识,也
在美术课中发现了对于同样知识的不同名词,丰富了他们的认知,增加了学习趣味。而当讲到“靠山而建”“坐北朝南”的山文化崇拜时,学生反映不能理解,因为现代的建筑都远离山坡,为躲避复杂的地形和自然灾害。但是围龙屋所在的地区多山,且背靠山脉在地理中能得到一些科学的解释。课堂上,我以“逐层提问”
的方式分别问及以下几个问题:1、中国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南半球)2、南半球吹什么风(西北风)3、西北风有什么性质(寒冷干燥)4、冷风吹到人的后背上会怎样(会生病)“思维由惊奇和问题开始”[2],通过追问,学生马上意识到,后背有山正是为了阻挡西北冷风,一时间扬起了
对古人的敬佩之情,为古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和自然智慧而点赞。另外,围龙屋最神奇的地方是一个半圆形的空地,叫做“化胎”,此处与生孩子有关,当我播放相关视频之后,学生对于“空地可以帮助生孩子”一说表示无法理解。我继续发挥转化思维,将化胎形容成一个海绵。化胎是一个斜坡,可以吸收温暖的风
、温暖的阳光、水汽和雨露,而风、水、气和阳光都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化胎吸收了这些要素之后,便调解了生命的环境状态,有利于生命生长与繁衍。在课堂上,学生也提出,如果南方降雨太大会不会有山体滑坡的风
险,我肯定了学生的提问。客家先民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就是“风水林”,在山上种植树木以防风固土。通过一些列的转化操作,学生不仅意识到生命的壮美,同时也认识到任何事物都要正面地去理解。客家先民是实际的劳动者,只是把现象上升为了信仰。诚然
,客家先民是懂得自然的,但却不能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解释它,而我们做为新时代的人,便是要让学生懂得以新眼光看旧社会,掌握这种“思维穿越”的技能,这种技能也正是转化思维和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转“迷信崇拜”为“生活哲学”“迷信崇拜”是民间美术和传统美术教学中时常会遇到的话题,如果不加取舍地谈,则难免误
导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意识;如果避而不谈,又不能抵达其本质而隔靴搔痒。因此转化思维就起到了作用,将“迷信崇拜”转化为“生活哲学”;在将老祖宗的信仰讲清楚讲透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建立唯物的价值观;在启迪人生的同时获得生
活智慧。同时,也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体会客家先民的各种信仰,譬如我以转化思维告诉学生,老祖宗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的时候,总是希望获得神的保佑或自然的庇护,用现代的说法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此出发,便可以结合“中国梦”的时代主题,
让学生与老祖先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实际上,围龙屋做为客家人的居住场所,更是一个信仰场所,在建筑的中轴线上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崇拜点,分别涉及山、水、天、地、人等崇拜。客家先民的“山水崇拜”实为对自然的崇敬,他
们抛弃人定胜天论和人类中心论,讲求与自然共舞的和谐之道,也正是现代生态文明的发展之道,是可持续发展之道,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天地人崇拜”则是对天地人伦的崇拜,天有道,地有德,天地之间生存的人们也应该有道德,即
遵循正道,不应该为非作歹,所谓“三尺之上有神明”并不是迷信神灵的存在,而是告诫自身,凡事都要尽德尽善的一种生活哲学。客家先民的“生殖信仰”是对子孙满堂的期盼,是最朴实的向往,而“宗族信仰”则是对已故长者的崇敬,下爱子孙,上敬祖先,正是
尊老爱幼的传统体现,也是实际生活中的精神寄托和道德要求。通过这一些列的转化性讲解,给学生搭建了认识的桥梁,学生终于理解了客家先民的情感寄托和生活哲学。转“传统观念”为“文化理论”在课堂的末尾,我提供了几幅漫画,分别画着围龙屋、摇篮和坟
地,学生马上意识到,三个漫画所画的物体的形状极为相似(椭圆形中间一条横线),说明围龙屋一方面代表生之摇篮,一方面呼应死之坟墓。这一奇特的现象在古人心中具有玄奥的解释,但是为了将传统问题转化为时代解释,
我结合了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同形同构原理”,给学生上了一堂融合古今的艺术知识鉴赏课。另外,通过延伸围龙屋椭圆形的符号,进而又引出了道家的宇宙观,即我们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的宇宙观,这一观点认为宇宙初期是一个混沌的椭圆形,盘古在中间劈开一刀,便分出了阴阳,才产生了后面的种种事物。而围龙屋正是一个微缩的
宇宙模型,或则是对道家观念的建筑符号化诠释。当谈及这一内容时,学生感觉更加玄奥,我则希望借此进行一次教学的升华,让学生在课后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对其进行一些关联性地解释。而我所教的大部分为理科班学生,因此收到很多理科方面的回复,学生甚至以图片形式告诉我,量子物理学中也
有类似盘古开天辟地的现象,为此我也大为震惊,但并非震惊于学生的脑洞,而是转化思维不仅成了我个人的教学方式,甚至也在启迪学生以科学地方式看待一些问题。这正是我们未来需要的创新青年,一批善于主动思考的新生代,是引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希望之光。“未来的文盲不再是
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3]总结中国的文化在西方的理论中得以解释,这正说明转化思维是可行的,在教学准备前期,只要教师充分挖掘知识的深度,一定能找到将传统文化内核转化为时代精神的切入口。而即使不能找到切入口,也可以将问题抛给学生,去收获学生的想法。教学就像一张太
极图,教师的思维得以转化,学生才能得以转化,知识得以转化,传统文化才能得以转化。[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3]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姓名:廖乐电话:18823000291微信:le
leoleleo单位:广东省梅州市梅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