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绘画《第二课 形的视觉印象》教学设计3-湘美版.doc,共(4)页,42.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348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形的视觉印象》教学设计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美术3、课时:第1课时4、学生课前准备:(1)图片、资料(2)教科书教学课题形的视觉印象教材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湘教版绘画教材的第2课,根据内容设计为2个课
时。本课为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与分析绘画中的“形”和生活中的“形”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究绘画中形的产生及表现规律。学情分析:1、知识方面:绘画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较好。2、技能方面:高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且自我意识较强,希望通过具
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来体现自我学习的价值。3、情感方面:高中的学生在创意和内涵的表现上往往有其深刻的理解,教师正确地加以引导。教学目标:课程标准: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绘画作品中的“形”与生活中的“形”之间的关系,进
一步探究绘画中形的产生及表现规律。知识与技能:了解绘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赏析绘画作品中的各种表现风格及手段,学会从不同观察角度来发现“美”,客观分析、评价他人作品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学习如何与小组成员协作学习并创作出反映一定个性的作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
的集体合作,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增强集体意识,学会整体考虑问题,对整个小组的作品有成就感、喜悦感。教学目的:学会观察与提炼物象的“形”,理解绘画中对“形”的不同表现与绘画主题之间的关系;掌握描绘物象外形“轮廓”的基本绘画技能。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理解绘画中对“形”的不同表现与绘画主题之间的关系。难点是掌握描绘物象外形“轮廓”的基本绘画技能。教学方法:让学生按任务线索来完成任务,达到目的。在学法上,让学生自主参与、操作实践,在合作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引导
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特长,学会取长补短。教学设计思路:本课的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分为六部分:1.观察导入,揭示课题。2.感受领悟,提高学生对形的不同表现方式的认识。3.探究归纳,引导学生尝试寻找形与绘画主题之间的关系。4.创作体验,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5
.展评交流,提高学生的辨析及评价能力。6.课后拓展。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内容,掌握形——这一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然后跟着影像去旅行,来到奇妙的视觉世界,?2.教师阐述并出示课题《形的视觉印象》[设计意图:结合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二、感受领悟1观察课件展示图
形,看看画里有几张人的脸?学生讨论回答:[设计意图:通过趣味的找脸游戏,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作品欣赏:这些作品给我们什么样的视觉感受?3.同样是在平面的二维空间展开的绘画,为什么给你不一样的感受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它们都是以平面空间为依托的。而我们看到的写实绘画
中立体的三维空间效果是艺术家利用物体的结构,透视原理及明暗表现营造出来的立体错觉,在触觉上仍然是平面的,虽然它们巧妙地欺骗了我们的眼睛,然而这种视错觉却使我们获得了丰富的心灵与情感体验。通过对形的不同处理能让我们更为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图,例如教材中的《永
恒的记忆》、《舞蹈》和《基督的长袍》等作品。[设计意图:注重观察方法的引导——从平面到立体,引导学生去感受“视觉印象”]4、分析作品《永恒的记忆》、《舞蹈》和《基督的长袍》教师总结:我们在观察事物时,事物会在我们的大脑中形成视觉印象。
这种印象跟我们观察的深入程度有关,如果我们对一个事物凝神贯注,作长时间的协商,就会获得深入细致的视觉印象,呈现细致而完整的形;如果我们瞬间一瞥,我们获得的则是大致的印象,呈现简略的形。教师总结:视觉印象跟我们的审美情趣有关。从我们通常忽视的情景中,画家却敏锐地感受到了
美。这种美包括自然形本身的造型美、纹理美以及节律美。当他将感受到的美德视觉印象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时,一张绘画作品就产生了。视觉印象在大脑中存储一段时间后,在我们大脑中会形成记忆,记忆中的形是经过我们提纯和强化的形。归纳形的不同表现方式:一、完整细致的形二、简略的形三、强化处理的形三,探索归纳
1,认知形的特征:客观物象的轮廓在平面上呈现出的外形。人物的不同表现:观察不同种手的图片,学生在勾画手的轮廓中发现,绘画的表现都是在二维的空间中展开的,平面的形都是有边缘的,我们把它称为外形或外轮廓。2.画一画!选一只手的手势画出它的外形!选出学生作品展示,从手的轮廓猜手的姿势。3.将观察不同种手
的图片,分析画家为什么这样处理。教师总结:形与绘画主题之间的关系:一、外形的起伏变化和物象的内在结构具有必然的联系。二、外形和情绪的表达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设计意图:以学生活动为中心,操作实践能让学生身
临其境的感知物象外轮廓的表达,增强学生的表现技法,让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感受,理解内在的结构,为探索归纳形与绘画主题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四、创作体验1,欣赏教材第9页的《少女肖像》和以拳头围合成的一个惊叹号,结合上一环节的体验
,谈谈物象的外形轮廓在平面上具有封闭性特征。2,欣赏正负形结合的作品。教师总结:物象外轮廓在平面上具有封闭性特征,我们总下意识地将完整而闭合的图形视作主体,而将周边的形视作背景,即所谓的“图形”与“底”。图形和底在画面中相
互依存,有机结合,互为衬托。图围成的底有时会转化成具有意义的负形,原有的图则被称为正形,正形和负形有机组合在一起会传达更多的含义。3,根据教材提供的以“拳头”围合成一个醒目的“叹号”的范例,让学生尝试以“花”或者“星星”等简单的图形元素去多次重复,形成图,并在中间留出正形,来
完成一张正负形的练习作业。养成关注生活中的“形”的绘画意识。提醒学生注意:(1)作品规范,需借助必要的工具(2)选材与精神寓意的贴切性(3)保持作品的整洁学生开始分组合作,设计作品一件,类型不限。教师巡回辅导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下笔,对绘画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养成关注生活的绘画意识。分组合作是通过合理分工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五、展评交流1.学生自评:每组代表介绍自己作品的类型和表现手法。2.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互评,提出互评标准
:(1)寓意表达是否合理,表现是否巧妙(2)你的表现手法是简略的形还是细致的形,外形和内在结构是否统一?3.教师适当点评、归纳,并从作品创意、制作工艺、精神蕴涵等方面给予奖励。[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互评,提高学生的辨析及评价能力,教师适当点评,是要
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美术课的兴趣同时要让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六、课后拓展课后预习第二课时内容,让我们更进一步认知“形的视觉印象”!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学生能综合运用塑造形的方法,课堂上充分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特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动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最终将重点、难点攻破。本课通过活动过程,全班参与性强,通过观看感悟——参与体验——掌握方法——内化技巧,并且化知识为能力,掌握学习过程中要取长补短,更好地调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