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美术-书法《第二课 平凡者的创造 隶书》PPT课件1-湘美版.ppt,共(35)页,40.228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343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书法第二课平凡者的创造-隶书教学目标1、了解隶书的形成过程和基本特征,汉代隶书的成就及代表作品的风格特点。2、掌握隶书用笔的基本技法和结构规律,通过临摹学习,初步具备书写简单作品的能力。3、通过赏
析经典隶书,丰富学生的书法文化知识,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一、隶书的形成过程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竖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
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隶书又称“史书”、“佐书”、“八分”、“隶分”和“分书”等。其中,汉代有“书佐”一职,是专职书写的低级书吏,“佐书
”之名由此而来;“八分”一名,即隶书的左波右磔,当时有一种说法:笔势收束无波称“隶”,笔势舒展名“八分”;“史书”则因所习用的人而命名。隶书的主要特征是“波挑”(或叫雁尾),所以长期以来,人们把波势法的书体称为“隶书”。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
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其中的“书”就是识字、写字。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青川木牍一九八
0年出土于四川省青川县郝家坪秦墓。青川木牍文为墨书秦隶,牍上三行墨书定为战国晚期秦武王二年(前309)的手迹,被视为目前年代最早的古隶标本。此牍纵有行、横无格,字距大、行距小,字形方扁,取横势。用笔的动势和笔迹清晰地表现出起止时回锋和出锋的变化
,向右方向的末笔已显露波挑之势。作为大篆快写趋向隶书的过渡期作品,《青川木牍》还夹杂着许多篆体字,显示了与其隶变母体——同时代金文的一致性和延续性。这些都是早期隶书明显的特征。从书体角度而言,牍中那种简率的用笔意识和参差不齐的天然美感与金文所具有的严整、匀衡、对称、凝
重的美感已大相径庭,也就是说,它已展现了一种与金文系统完全不同的书法语言和审美模式。云梦睡虎地秦简在纸张发明以前,中国古代书写材料除少数纺织品外,主要是简牍。一般为竹、木片。1975年发掘出上的湖北《云梦睡虎地
秦简》,成书于战国晚期至秦统一初期。从简中可以看出其脱胎于秦篆,形体中仍保存有大量的母体痕迹,篆隶混杂,秦隶在破坏、肢解秦篆的书写方式中,欹斜相依,肥瘦相间,节奏鲜明平稳,笔划饱满生动,气势连贯,形成质朴而秀朗的书风,尽管仍留有大量的篆书圆笔中锋的笔法,但比《青川
木牍》隶化的特征更为明显。汉代隶书中的掠笔、波挑、不同形态点的笔法等在简中都已出现,部分简上还有明显的连笔意识。与石刻文字相比,此简更直接体现了毛笔运动的丰富性。《云梦睡虎地秦简》是研究隶书起源和发展的重要资料。从《青川木
牍》——《天水放马滩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之间我们可以清晰看到秦篆至古隶的演变过程。《泰山刻石》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刻石四面广
狭不等。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嘉庆二十年(1815年),泰安旧尹蒋因培带领同邑柴兰皋在山顶玉女池中搜得残石2块,尚存10个字,遂将残碑嵌于岱顶东岳庙壁上。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东岳庙墙坍塌,泰安知县徐宗干“亟索残石于瓦砾中”,嘱道人刘传业将残石移到山下
,嵌置在岱庙碑墙内,并写跋记其经过。光绪十六年(1890年),石被盗,县令毛大索十日,得石于城北门桥下,后重置于岱庙院内。宣统二年(1910年)知县俞庆澜为防刻石遭风雨剥蚀,在岱庙环咏亭造石屋一所,将秦泰山
刻石及徐宗干的跋和自己写的序共3石嵌于石屋内,周围加铁栅栏保护。1928年迁于岱庙东御座内,修筑一座门式碑龛,将以上3石垒砌其中。建国后,于碑龛正面镶装玻璃保护。《峄山碑》《峄山碑》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
前219年)东巡时所刻,是秦刻石中最早的一块,内容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天下,废分封,立郡县的功绩。峄山又名东山,与泰山南北对峙,孟子所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峄山。原石已不在,相传魏武帝曹操登山时令人推倒。《琅玡台刻石》琅玡台刻石是最可信的秦代传世石刻之一。琅玡台刻石刻于秦
始皇二十八年,记述秦始皇"器械一量,同书文字"与"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的殊功。二世元年,秦二世东行郡县,于始皇所立石旁刻大臣从者姓名,以彰始皇成功盛德,复刻诏书于其旁。至宋代苏轼为高密太守时,始皇刻石已泯灭不存,仅存秦二世元年所加刻辞,世称
二世诏文,也就是现在保存下来的琅玡台刻石。今存原石本13行,计86字,笔画接近石鼓文,用笔即雄浑又秀丽,结体的圆转部分比泰山刻石更圆活,确为杰出的小篆代表作。残石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长沙马王堆帛书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
三号墓出土了20余万字的帛书和竹简,内容涉及战国至西汉初期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及科学等各方面,有如《老子》、《周易》等传世文献,也有我国最古老的天文书、医书,还记载了养生方、房中术等,堪称"百科全书"。这些帛书和竹简可作为校勘传
世古籍的依据,不仅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也为研究汉代书法及书法演变、发展提供了珍贵的依据。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先秦古籍中并无"遣策"一词。《辞源》和《辞海》中也没有这个词条。1954年,长沙仰天湖25号墓所出竹简在北京展出期
间,叶恭绰先生经过初步研究认为"策中所书名物,大抵皆金属、丝属,其为赠赠遣送之物,无可疑者,因断此项竹简,当即仪礼中之遣策,以覆湘友,皆以为然。"发掘报告中遂称之为"遣策"。此后多沿袭这一名称,把这种记载随葬品的竹木简称为"遣策"。《仪礼·既夕礼》:"书遣於策。"
郑玄注:"策,简也;遣犹送也,谓所当藏茵以下。"贾公彦疏:"则尽遣送死者明器之等并赠死者玩好之物,名字多,故书之於策。遣策,不仅是墓葬随葬品的清单……它对于墓葬研究有一定的价值。《神乌傅》我国最早的四言俗赋,比曹植的《鹞雀
赋》早约200年。此傅(赋)的书法价值也堪称一绝,用笔奇丽,神采飞扬,字字若行云流水,又蕴含古朴凝重。从中可确证章草的产生最迟应在西汉末期。故事描述雌鸟为了保卫自己的巢舍而与盗贼斗争,还描写了因斗争受重伤的雌鸟在临死前关心雄鸟未来生活的情景
,寓意非常深刻,在当时的西汉晚期不失说教作用。武威仪礼汉简汉代书法武威仪礼汉简1959年7月在武威县磨嘴子六号汉墓出土。纵55厘米,横0.8厘米。该简从字形结体上打破了左右停匀的对称格式,巧妙的运用了字的重心移向左侧,波磔之笔突出,与之取得平衡。在用笔时,中、逆、侧锋交错
,使用自如,笔锋的转换不露痕迹,特别是简册的章法处理更见手段,随之压扁字形,加大字距,使得瘦长的简和扁平的隶书,构成疏密相间的节奏韵律和幽深之中的空远效果。遂形成了礼仪简册书法特有的风采和空灵的意境之美。此简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二、汉隶经典碑刻隶书真正成熟并达到登峰造极的艺术高峰
,则是在东汉的桓、灵之间(公元147-189年),此时立碑之风盛行,大大推动了隶书的发展,现今流传下来的一些经典的碑刻,大多处于这个时期。《石门颂》《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名《司隶校尉杨孟文颂》,摩崖石刻。在陕西省褒城县北褒斜谷石门崖壁,汉建和二年(公
元148年)刻。字迹放浪形骸,天真自然。杨守敬称其:"野鹤闲鸥,飘飘欲仙。"向有隶书中的草书之说。翁方纲《两汉金石记》云:"命字垂笔长过一二字者,因石理剥裂不中接书而垂下耳,非可以律隶法也。"此说不一定确切,因除"命"字之外,"升"、"诵"的末一个垂笔都相
当长,其实这是汉代竹简帛书的作风。试看汉砖、汉瓦中的刻字,这样的笔姿都极多。体现了汉人结字大胆放纵,具飘逸新奇的风韵。《石门颂》字多用一分笔,提按粗细变化的幅度也不大,只是初学者笔力不够,容易流于纤细油滑,失却汉隶凝重浑厚的风采。《乙瑛碑》《乙瑛碑》,全称《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无额。
隶书,18行,行40字。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碑在山东曲阜孔庙。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明拓本,用墨沉细,字形丰厚清明,为"辟"字尚存本。每页,纵28.2cm,横14.6cm。有汪大燮观款一段及"赵氏书村珍藏金石"、"萧山朱氏所藏善本"等藏印多方。此碑记司徒吴雄、司空赵戒以前鲁相乙瑛之
言,乙瑛上书请于孔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执掌礼器庙祀之事。此碑结体方整,骨肉停匀,法度严谨,用笔方圆兼备,平正中有秀逸之气,是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属方整平正一路。历代书家对此碑赞誉甚多。清方朔云:"字字方正沉厚,亦足以称宗庙之美。"何绍基称此碑:"横翔捷出,开后来隽利一门,然肃穆之气自
在。《孔庙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勑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明府孔子庙碑入《鲁相韩勑复颜氏繇发碑》、《韩勑碑》等。汉永寿二年(156年)刻,隶书。纵227.2厘米,横102.4厘米。藏山东曲阜孔庙。无额。四面刻,均为隶书。碑阳十六行,
行三十六字,文后有韩勑等九人题名。碑阴及两侧皆题名。收于《金石萃编》卷9,此碑自宋至今著录最多,是一件书法艺术性很高的作品,历来被推为隶书极则。书风细劲雄健,端严而峻逸,方整秀丽兼而有之。碑之后半部及碑阴是其最精彩部分。艺术价值极高。一向被认
为是汉碑中经典之作。明郭宗昌《金石史》评云:"汉隶当以《孔庙礼器碑》为第一","其字画之妙,非笔非手,古雅无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所谓'星流电转,纤逾植发'尚未足形容也。汉诸碑结体命意,皆可仿佛,独此碑如河汉,可望不可即也。"《鲜于璜碑》《鲜于璜碑》全称《汉故雁门太守鲜于君
碑》,东汉延熹八年(165年)十一月立。1973年5月于天津武清县高村出土。碑呈圭形,高242厘米,宽83厘米。隶书。碑阳16行,行35字,有界格;碑阴15行,行25字,有界格。共827字。其书法笔致方整朴厚,点画富于变化。额阳文篆书10字。通碑
字迹清晰,是建国以来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汉碑,原碑现藏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碑文主要叙述鲜于璜的祖先世系及其生平仕历。鲜于璜初举上郡孝廉后,曾为度辽右部司马、赣榆令、太尉西曹、安边节使等,终官雁门太守。卒年81岁。碑阴铭文颂扬死者功德,并记录了鲜于一家的世系。
碑阴记载的世系与碑阳有所不同,可能二者并非同一人撰写。碑文字体结构谨严,浑朴苍劲,含蓄沉着。以方笔为主,与以圆笔为代表的曹全碑等汉碑书体不同,为汉隶中方笔流派的典型代表,对古代碑刻与书法发展史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华山碑》西岳华山庙碑东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刻,另一
说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刻。有篆额。立于华山。原石明代初叶尚存。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2年)地震碑毁。原石拓本有四本传世,即"四明本"、"长垣本"、"关中本"(又称"华阴本")、"顺德本"(又称"小玲珑山馆本"),惜"长垣本
"已外流日本,顺德本因毁两页,被认为是"半本"。《华山碑》的字形风格接近《史晨碑》,笔致遒丽灵秀,丰腴醇雅。结字规正。然在整饬谨严中又极尽变化之致。不知何故,有的书家品评极低,明郭宗昌谓"尽缅古法,浅陋鄙野。"清杨守敬虽评得高一些,却仍有贬意
:"......前人嗤为恶札,为分书罪人。余谓以分书论之,诚不佳,若以其意作真书,殊峭拔。"近代书家王福厂却极为推崇此碑,认为是汉隶正宗,于初学入门最相宜。王氏之说似较为公允。《史晨碑》《汉史晨碑奏铭》,《史晨前碑》,《汉史晨谒孔严后碑》、又称《史晨后碑》,两碑同刻一石两面。史晨
前碑奏铭,建宁二年碑刻后,又追述建宁元年到官,刻在背面。有谓先刻元年,转后面。前碑,隶书,无额,十七行,行三十六字,后碑,隶书,十四行,行三十六字山东曲阜孔庙。《史晨前后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体方整,端庄典雅。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
脚虽已流入汉末方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清方朔以为〈晨史碑〉"书法则肃括宏深,沈古遒厚,结构与意度皆备,洵为庙堂之品,八分正宗也"。何绍基说:"东京分书碑尚不乏,八凡遇一碑刻,则意度各别,可想古人变化之妙。要知东京各碑结构,方整中藏,变化无穷,魏、吴各刻便形板滞矣"(〈史晨碑〉跋)。此本"
秋"字完好,为明拓精本.《曹全碑》《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碑身两面均刻有隶书铭文。碑阳20行,满
行45字;碑阴分5列,每列行数字数均不等。明万历初年,该碑在陕西郃阳县旧城出土。在明代末年,相传碑石断裂,人们通常所见到的多是断裂后的拓本。1956年移入陕西省西安博物馆碑林保存。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此碑是汉碑代表作品之一,是秀美一派
的典型。其结体,笔法都已达到十分完美的境地。清万经评此碑:“秀美生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张迁碑》张迁碑是中国东汉重要碑刻。全称《汉故城长荡阴令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隶书。明初出土,先置于乐平州学,建国初移置于山东东平
县政府院内,1965年再迁至泰安岱庙,后又能移至贶殿东郎之历代碑刻展室内。碑内容为故吏韦萌等追念县令张迁的业绩。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通篇为方笔,方整劲挺,棱
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书风端正朴茂,方劲雄浑。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运笔多采"方笔",用笔棱角分明,具有齐、直、方、平的特点。笔道粗细介于二分笔与三分笔之间。波画的提按过渡不甚明显,有别于孔庙三碑的大撇重捺。"于方直中寓圆巧,笔
画粗细相间,生动自然"。思考与交流尝试将图中小篆、秦隶、汉隶,从字形、线条点画、笔锋变化、提按轻重以上几方面相互比较,看它们有何不同?小篆与隶书比较成熟定型的隶书与篆书相比,从形体演变的角度来看,它在结构上已经彻底抛弃了小篆以前的象形原则,
变小篆的弧线为直线,改弧形连笔为数笔直画,变瘦长为扁宽,并产生了点、横、竖、撇、捺、钩等基本笔画。方块字从此开始基本定型,并完全失去了象形的意味而完全符号化了。弧形连笔的线条已被有轻重变化的基本笔画所代替,从瘦长取势的外形变宽扁取横
势向左右伸展的外形。三、隶书用笔基本技法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苏轼隶书的用笔,起笔时讲究藏锋逆入,并将锋尖藏在点画之中,收笔时出锋顺势提收。它的笔画是在篆书均匀的线条上产生了点画、波、磔、钩等。其中最典型的笔画是蚕头雁尾
的横与捺,以及撇画。但注意这种装饰性很强的笔画在一字之中不宜重复出现,即所谓“蚕无二设,燕不双飞”。下面,我们以东汉的《曹全碑》为例,对它的用笔方法,做简单的叙述。捺:起笔如同横,但要稍轻,然后朝右下渐行渐按笔,顿笔后提锋收笔,如同燕尾。横:起笔藏锋逆入,顿笔铺毫,蓄势
右行。中间稍细,收笔时渐行渐按,顿笔后顺势提笔出锋收笔。短横不带燕尾直接收笔即可。竖:起笔藏锋逆入,顿笔铺毫,蓄势向下力行,收笔可藏锋顿收,或稍出锋尖收。撇:起笔藏锋逆入,顿笔铺毫,朝左下弯曲而行,渐行渐重,收笔处稍顿,回锋收笔。横折:先写短横,再另起一笔写短竖。竖折:先写
短竖,再另起一笔写横。竖钩:先写竖,再向左下重按行笔,大钩如撇,回锋倒收。小钩边按边提向左出锋收笔。竖弯钩:先写短竖,再另起一笔写平捺,注意两笔衔接。竖点:起笔藏锋逆入,向右折锋,顿笔铺毫而下。挑点:起笔同横,稍顿后边
提边行收,笔势朝右上斜。平点:左点起笔如同写撇,右点起笔如同写横。斜点:起笔如同写竖,上重下轻,收笔略微带尖。四、隶书的结构规律汉字形体千变万化,各不相同,从构成上可以划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两大类。独体字由点画组成,其结构不能再分解;合体字则由点画部首组成。隶书结构与篆书、楷书有明显不同。篆书
字体多为纵向长方形,楷书基本上是正方形,隶书则横向取势,字体扁方,临写隶书,要注意其结构基本特点。1、因字立形扁方取势隶书外形最大的特征就是扁方取横势。虽然有的字是外形长方取纵势,但一般来说多为竖短横长,重心低矮。2、左撇右磔两旁舒展隶书往往根据字形结构特点,多夸张、伸展左右两旁的撇捺笔画。
或舒展一侧的笔画,或两旁同时舒展,故中间紧密,两旁疏朗。3、上紧下松有收有放隶书常常缩短一个字中上部的横竖,夸张下部的撇捺或横画,使之收放形成强烈的对比。4、分布均匀匀中求变隶书在空间分割布置上讲究相对的匀整对称,相同笔画之间的空白多分布均匀。五、集字创作集字创作即先选
定要书写的内容,然后从古代碑帖或名家作品中挑选出所需要的字,组合成作品,再以此为范本进行书写创作。六、课后作业用隶书进行集字,创作一幅自己喜欢的名言、警句,挂在自己的书桌前,激励自己学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