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docx,共(6)页,103.256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172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重难点题型分值重点识记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选择题、非选择题2-4识记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及表现难点两次鸦片战争的原因及影响要点一两次鸦片战争材料:争取自由贸易的战斗在英国国内已获胜利,而广州仍在实行限制。这个城市仍拒外商于城墙之外,使外商受该城官员
的辖制。一出广州城,就是四亿人口的中国国内大市场。曼彻斯特的制造商们互相议论说,只要想到这件事: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只要能够打开这个壁垒就好了。只要英国能找到一个安全港口,能夺得一个岛屿并将它变成一个受英
国保护的弊绝风清的货物集散地,那就好了。驻广州的英国散商1830年12月在呈递下院的请愿书中辩解说,对华贸易是世界上潜力最大的贸易。——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英国为了实现对华贸易而引发了什
么历史事件?发生这一事件的根本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历史事件: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工业革命使英国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加剧,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一)鸦片战争的背景: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中外对比中国世界政治君
主专制,日益腐败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经济小农经济,科技落后工业革命,生产力发达军事武备落后,军队废弛船坚炮利,军事实力强大外交闭关锁国,愚昧无知世界霸权,殖民扩张综合社会矛盾,危机四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2、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根本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积极对外扩张,掠夺
资本主义发展所需的原料和商品市场。●主要原因:受自然经济的抵制,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二)两次鸦片战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
842)(1)战争进程:1840年,英军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战争结束;(2)战争结果:失败,签订近代历史上第一批不平等条约条约时间签约国家内容主权影响《南京条约》1842.8.29中英割让香港
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以及开放五口通商等。英美法三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以及通商口岸传教权、内河航行自由权等。《虎门条约》1843中英《望厦条约》1844中美《黄埔条约》1844中法●《南京条约》的危害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加重清政府和中国人民的负担;破坏中国的关税自主权;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等。●领事裁判权:帝国主义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在一些半殖民地国家攫取的非法特权之一。即帝国主义国家的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居留国法庭无权审判,只能由该
国的领事裁判。又称为“治外法权”,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废除。●片面最惠国待遇:指的是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的优惠、特权或豁免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而“片面最惠国待遇”则为中国给予英国优惠待遇,英国
不给予中国。其主要特点为“一体均沾”,这一特权对近代中国危害极大。(3)影响: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长期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1)背
景原因:●根本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要求修约,而清政府以《南京条约》不是商约为由,拒绝修约。●重要原因:未达到鸦片贸易合法化的目的;●直接原因(借口):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2
)战争进程: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以调停人面目出现;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拒绝按照清政府指定路线进京换约,进攻大沽炮台;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抢劫、焚烧圆明园后,进北京城,
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3)战争结果:失败,签订第二批不平等条约条约时间签约国家影响《天津条约》1858中英、中法英法获得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等权益;鸦片以“洋药”,纳税进口,实现鸦片贸易合法化。《北京条约》1860中英、中法《北京条
约》1860中俄俄国抢占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俄方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瑷珲条约》1858中俄(4)影响:从《南京条约》到《北京条
约》,中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侵犯,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
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在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在
社会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进步。总之,两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有其必然的历史因素,先进的工业文明与落后的农耕文明之间的较量,孰强孰弱,结果再为清晰不过。落后就要挨打,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近代历史也从这里拉开了帷幕
。例题1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陈腐世界的代
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答案:A思路分析:依据材料“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可知,“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腐朽落后的清政府,故选A项
;“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排除B项;“对联式悲歌”是指清政府战败,英国获胜,排除C项;“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是指英国,发动了侵略战争,不是正义的代表,排除D项。考点: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需要准确理解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及实质内涵例
题2有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下列说法可以为之论证的是()A.俄国妄图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获取更多利益B.英国意图通过“修约”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C.清政府没有严格遵守《南京条约》的若干规定D.清政府依然坚
持闭关锁国政策激怒了洋人答案:B思路分析:关键是结合两次鸦片战争来理解“延续”的含义。俄国不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参与国,A项错误;两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意图打开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符合材料中的“延续”之意,B项正确;C、D两项与之不
符。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两次鸦片战争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需要理解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内在关系例题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
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材料二: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
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答案:(1)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
场。(2)割让香港岛,成为侵略中国的支点;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商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中国司法权遭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思路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自由贸
易”的信息得出英国的经济政策,结合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分析根本目的。第(2)问根据材料二归纳其特权,并分别从领土、经济、司法等方面分析其影响。要点二开眼看世界材料:他们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探头出来,开眼看
世界,并能放下“天朝”的架子,平静地看待另一种文明(徐继畬最为突出),已是石破天惊之举然中国最优秀的思想家尚未辨明中国的方向,又是整个民族的不幸。这是时代和社会依然间的落差。后来,《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浮海东瀛,识货的日本人为之翻刻,对日本维新思想的发生多有帮助,这又是魏、徐两氏始料未及的。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探究】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况面对外来侵略,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有哪些?这些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答案】●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核心思想:师夷长技(一)代表人物:1、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实事求是的品格;开
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情报和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2、魏源:林则徐的好友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主要内容:按照世界五大洲介绍各国历史、地理和社会现状,介绍外国军事和外交;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历史意义: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
的“百科全书”。3、徐继畬:身为福建布政使处理对外交涉事务,收集外国事物和西人著述,撰成《瀛寰志略》。●《瀛寰志略》内容:系统介绍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尤重对欧美各国
的考察和介绍。(二)认识评价:1、积极方面:●进步: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效仿,是对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启蒙:为早期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开阔眼界,启迪思想,引导探索
救国之路;开创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先河;●爱国:学习西方的目的是强国御辱。2、局限性:●没有脱离阶级和时代的限制,对西方的学习是肤浅的,局限在器物(技术)层面;●根本目的是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没有付诸实践;面对着外来侵略,一批先进的中国
人逐渐从天朝上国的迷梦中惊醒,看眼看世界,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虽然他们的主张尚且停留在器物层面,但其对中国历史的作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例题1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介绍了西方的政治制度。他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在于,国家议员和总统自下而上地由民众选举
,议会对于来自民间的意见,“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据此可知魏源()A.启迪国人开眼看世界B.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C.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D.批判传统封建制度答案:A思路分析:材料中对西方政
治制度的描述有利于增长中国人的见识,启迪思想,故选A项;材料没有体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故排除B项;材料只是描述了西方政治制度的优点,但不能就此推断魏源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批判封建制度,故排除D项。考点:本题主要
考查魏源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例题2《海国图志》发表十年后,还有一些开明人士认为,“中国水师与之争锋海上,即便招募夷土,仿其制作,而茫茫大海,无从把握,
亦望洋而叹耳!然则将欲以御夷,将何道从之?”这表明当时()A.封建守旧势力逐渐占据上风B.魏源的海防思想影响有限C.开明人士质疑“师夷制夷”D.人们对海防状况极为担忧答案:B思路分析:由材料可知,《海国图志》发表十年后,部分开明人士依然对
于海防不了解,这说明当时中国社会中对于西方事务接受度不高,《海国图志》影响有限,选择B项;A项表述有误,这一时期,守旧势力一直处于上风:C项给出的范围过大,故排除;材料主要强调开明人士海防思想的局限性,并非担忧海
防状况,故排除D项。考点:本题主要考查魏源《海国图志》的影响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需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解答例题3鸦片战争后的“开眼看世界”意味着打开外窥世界的窗户,勇敢地摒弃传统的夷夏观念,从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向欧美学习。作为一种寻求“制夷”之策与挽中国
于危亡的开放思想,它的着眼点是()A.新思想新文化B.历史地理方面C.社会制度方面D.军事技术方面答案:D思路分析: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他们认为“夷之长技”的重点在军事技术方面,因此“开眼看世界
”的结果是“师夷之长技”。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开眼看世界的新思想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需要理解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