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专题08.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DOC
  • 阅读 68 次
  • 下载 1 次
  • 页数 14 页
  • 大小 136.683 KB
  • 2022-12-1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专题08.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专题08.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专题08.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专题08.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专题08.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这是VIP专享文档,需开通VIP才能继续阅读】
/ 1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专题08.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docx,共(14)页,136.683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169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第六单元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专题08.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知识精讲卷)一、单元思维导图二、目标导航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

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三、教材主干知识梳理第19课辛亥革命(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清末“新政”(1)《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也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2(2)清政府

力图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3)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1)兴中会成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孙中山深知改良道路不能挽救国家,于1894年

11月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2)同盟会成立1905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3)三民主义的提出①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

均地权”,成为中国同盟会纲领。②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从此,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开始了。(4)孙中山组织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孙中山

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3.清末“预备立宪”(1)在革命运动推动下,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立宪运动造成很大声势。(2)19

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3)1911年,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革命。[学习聚焦]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在革命运动高涨之际,立宪运动也造成很大声势。孙中山首先举起了反清革

命的旗帜。孙中山是广东省香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颁布了第一个要求以共和国取代封建君主制的革命

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2)同盟会:1905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3(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1.四川保路运动

(1)1911年,清政府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马上又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粤、鄂、湘、川等省人民的强烈愤慨,引发保路运动。(2)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清政府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

动起义。2.武昌起义(1)1911年10月10日晚,革命力量雄厚的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随后,其他各军的士兵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2)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3.中华民国成立1912

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新的共和政体就此产生。4.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制定: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内容:①中华民国的主权

属于全体国民;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3)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

法性质的重要文件。5.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奉清政府命率军南下攻陷汉口、汉阳,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利用革命党人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诱使其展开和议。(2)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

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举袁做大总统。(3)袁世凯随后又以南方革命党的共和要求,对已束手无策的清政府施压。1912年,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

(4)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就这样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学习聚焦]4武昌起义成功,中华民国建立,但革命成果最终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手中。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辛亥革命的五个“第一”(1)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2)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3)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4)

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完成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第一次巨变(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历史功绩(1)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2)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

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3)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局限性(1)

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大多数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这是辛亥革命历史局限性的基本体现,也是留给后人的根本教训。[学习聚焦]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但它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的里程碑。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1.袁世凯大权独揽(1)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

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随后一步步展开了独揽大权的活5动。(2)1913年,袁世凯下令解散中国国民党。1914年公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3)发布的《修正大总统选举法》,又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连选连任。2.

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1)日本看到袁世凯大权在握,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力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要求。(2)袁世凯最终于1915年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3.袁世凯复辟帝制(1

)1915年,袁世凯的宪法顾问古德诺以及筹安会,都积极为复辟帝制营造舆论。(2)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由,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4.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的斗争(1)“二次革命”①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②袁世凯称帝的行径,更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2)护国战争①1915年

,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背叛共和的袁世凯。②云南起义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四面楚歌中,袁世凯于1916年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学习聚焦]大权独揽的袁世凯走上帝制自为之路,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以后,一步步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反对袁世凯,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知识拓展]《二十一条》主要内容: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

让他国;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等。“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孙中山的话反映了他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启示6(1)出卖国家民族利益,

违背历史潮流,终将遭到历史惩罚。(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1.军阀割据混战(1)军阀割据派系首领支持者控制地区直系冯国璋英美支持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皖系段祺瑞日本支持皖、浙、闽、鲁、

陕等省奉系张作霖日本的靠山东北三省(2)军阀混战各军阀凭借手中掌握的军队,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皖、直奉军阀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2.“府院之争”(1)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在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出任掌握实权的国务总理。为了使权力合法化,段祺瑞重新召开被袁世凯解散的国会

,但这次会议的进展并不顺利。(2)1917年,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3)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3.护法运动(1)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

统职权,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姿态,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但他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2)1917年,南下的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却千方百计排挤孙中山,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4.中国参加

第一次世界大战(1)为争取国际地位,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1917年,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方面。(2)中国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学习聚焦]北洋时期,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相继爆发。军阀混战和割据,政治上分崩离析,国家不统一,是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7袁世凯称帝失败,不久死去,北洋军阀中再也找不出一个能统驭整个北洋派的人。北洋军阀内部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

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主要包括直系、皖系、奉系三大派系。[知识拓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的社会根源(1)由中国社会的半封建性所决定的。军阀本来就是占有大量土地的地主,是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大大小小的地主又支持本地军阀,依靠军阀统治生存。所以,军阀割据是中国具有分散性的封建地主经

济的必然产物。(2)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性所决定的。帝国主义列强在袁世凯死后,为了维持和扩大在华的利益,各自寻找新的代理人,扶植军阀派系;各派军阀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也急需选择帝国主义国家做靠山。这样,帝国主义分而

治之的侵略政策,也必然导致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3)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以后,大小军阀各霸一方,连年争战,给人民带来空前的灾难。(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民国初年经济的发展(1)原因和条件①中

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②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④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此起彼伏,

特别是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有力推动了纺织、面粉等轻工业系统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发展的表现①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②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达到200多万人,成为

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2.民国初年社会生活的新气象(1)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各方面除旧布新,成立当天宣布改用阳历,紧接着又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2)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3)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应

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学习聚焦]8中华民国建立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有利条件,日常生活中出现种种新习俗和新风尚。[知识拓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启示(1)帝国主义的压迫是制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因素。(2)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动力。(3)

国家统一、民族独立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4)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实业救国的道路走不通,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

创办《青年杂志》开始的。《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2.新文化运动的概况(1)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随即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并延揽许多具有新思想的学者来北大任教。(2)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

的《新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等成为编辑部成员,共同推进新文化运动。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德先生”和“赛先生”①要拥护“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②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③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2)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

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得到广泛呼应。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4.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2)妇女解放、婚姻自

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9[学习聚焦]新文化运动高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

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人们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认识到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已从学习

西方的器物、制度层次深入思想文化层次,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促使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四、重难点精析1、要点精析《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步性(1)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国民拥有一系列权利和自由的规定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在客观

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3)体现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宪法的性质,它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要求,促进了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进程。局限性(1)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2)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

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1.“成功”的革命(1)它推翻了清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中华

民国临时约法》对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作了明确的规定,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主主义思想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10(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民族资本主义的

束缚和压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对此后的民族解放事业和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2.“失败”的革命(1)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而袁世凯是一个军阀,又是一个帝国主义扶植的新的代理人,为建立专制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2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1)从经济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代表历史潮流和趋势的新经济因素,它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2)从政治领域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也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及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创造了条件。(3)从思想领域看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资产阶级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和推翻封建主义,开展了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从而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从发展趋势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难以独立发展。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特点(1)两个阶

级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开展洋务运动。②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激进派提倡民主和科学,十月革命后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2)三个层面

:器物层面→政治制度层面→思想文化层面。(3)三大特征①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不断促进中国人思想的解放。②内容上,近代前期中国思想文化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

治学说,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③救亡图存是主题。中国的思想界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112、考场突破(每个重难点下面1题,选择题或主观题均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一全国的立法权属于临时参议院,参议院有权议决一切法律、预算、决算、税法、币制及度量衡

准则,募集公债,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弹劾大总统和国务员,对临时大总统行使的重要权力,具有同意权和最后决定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材料二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

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材料一反映出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形式的特点是什么?(2)由材料二看,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构建具有什么特点?辛亥革命的影响材料一辛亥革命不仅打响了推翻千年帝制的“第一枪”,迈出了民主共和的“第一

步”,而且引发了诸多社会革新和移风易俗的“第一回”。——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材料二章开沅认为:“应该了解孙中山辛亥革命之前的100年,特别是辛亥革命怎么来的,孙中山的纲领怎么来的,它都是有依据的。同时还要盘点辛亥革命后的100年。还

要研究从现在开始,往后的100年。”——马敏《三种视野拓展辛亥革命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打响“第一枪”、迈出“第一步”的具体成果。(2)根据材料二,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过去是什么视角?材料二又提出了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什么新视角?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社

会进步的影响材料一中国近代史有向下沉沦的一面,这就是帝国主义侵略;但又有上升的一面,这就是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是历史的进步。——《历史研究》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这在政治上直接12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的

革命性和软弱性。但总体来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革命的和进步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研究》(1)根据材料一,为什么说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代表着中国上升的一面?(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民族工业“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

会的进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材料一愚之非难孔子之动机,非因孔子之道之不适于今世,乃以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今世之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陈独秀《复辟与尊孔》材料二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

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

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敬告青年》(1)材料一中,陈独秀是如何看待孔教的?有何进步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五、易错易

混概念辨析(2道选择题)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五章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此规定旨在()A.实行三权分立B.限制总统权力C.规定主权在民D.保障自由平等2.根据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

发展史》统计,中国国内市场四大类商品货值所占比重如下表,这反映出该时期()1920年1936年国内生产商品农业产品42.3%43.0%手工制造业产品32.2%25.5%近代工矿业产品12.7%19.4%进口洋货12.8%12.1%A.列强在华势力减弱B.传统生产方式稳固

C.经济结构得到优化D.进口洋货独占市场13六、巩固练习(4个选择题+1个主观题)1.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文实遵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誓词表明孙中山()①坚决推翻满洲政府,建立民国②明确反对帝国主义③不贪恋总统职位④追求民族振兴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2.有人指出,辛亥革命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其主要依据不包括这场革命()A.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B

.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C.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结束了长期延续的封建制度3.1913年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广大群众茫然不知国会为何物,就连精英、乡绅也不明白。但是那些留学的、跟革命党沾边的人都投了

票,所以第一届选举国民党大胜,获得参众两院多数席位。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A.中国数千年旧传统并未发生改变B.薄弱的经济带来脆弱的民主政治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无法推行D.西方思想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4.观察下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B.辛亥革命扫除一些发展资本主义障碍C.民国政府若干发展经济政策D.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有利推动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材料一陈独秀宣称数百年来,这个社会的动荡不宁,主要是中西两种根本性质相反的文化相冲突的结

果„„到民国初元,一部分优秀国民意识到要通过共和制,求得“政治根本问题”的解决。而民国建立后,热爱共和的人们由于在共和制下备受专制之苦,不能不产生根本解决政治问题的“最后觉悟”。自由政治、国民政治、自治政治必须处于多数国民的自觉自动,必须建立在多数国民思想人格

变更的基础上。否则,共和、立宪便是作伪的装饰品。——摘编自许纪霖、陈凯达主编《中国现代化史》材料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

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

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陈独秀“根

本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是什么?他为此做了哪些努力?(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些认识产生的原因。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5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