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节 城镇化》教学课件-统编人教版.ppt,共(78)页,17.134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128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一课时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研究随堂基础巩固课后课时精练01预习准备区精心准备夯实基础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一、城镇化的意义1.概念:一般是指乡村人口向地区集聚和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也称城市化。2.主要标志
(1)城镇人口增加。(2)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例上升——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大。□01城镇□02乡村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3.城镇化与工业化一个国家和地区城
镇化的水平,体现其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4.城镇化与区域发展(1)关系: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的。城镇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改善;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可推动。□03工业化□04相互促进□05社会繁荣□06城镇化进程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
课后检测区(2)意义①促进区域经济增长。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1.判断正误。(1)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是城市人口数量。()(2)城镇化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
展。()×√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2.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A.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B.城镇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C.城镇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例D.城镇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例解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解析答案
A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3.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水平一定提高吗?提示不一定。衡量城镇化水平高低的指标主要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人口比例增大,则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人口比例也可能降低,城镇化水平也会降低
。提示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二、世界城镇化进程1.世界城镇化时间差异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1.判断正误。(1)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普遍较低
。()(2)大城镇发展迅速和中小城镇发展缓慢是当今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的特点。()×√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2.下列国家中,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的是()A.中国B.印度C.美国D.埃及解析美国为
发达国家,处于城镇化后期阶段;中国、印度和埃及为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中期阶段。解析答案C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2.城镇化进程的地区差异(1)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城镇化水平。(2)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
城镇化处于水平。3.城镇化进程的一般规律□04早□05高□06晚□07较低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3.城镇化速度最快的阶段是不是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时期?提示不是。城镇化中期阶段速度最快,城镇化后期阶段水平最高。提示课前自
主学习课堂合作研究随堂基础巩固课后课时精练02主题探究区思维探究实践运用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任务探究城镇化的意义材料一下表为江苏城镇化基本信息表。常住人口城镇人口数量城镇化率/%2000年7438万3086万41.52010年8051万5604万69.60
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材料二下图为2018年苏南五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示意图。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城镇化过程中,江苏城镇会发生哪些变化?(2)苏南五市中城镇化水平最高的
是________;衡量指标是________。(3)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有哪些?[成果展示](1)城镇人口增多,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城镇规模扩大等。(2)南京市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3)促进江苏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人民
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趋同。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1.城镇化的标志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2.城镇化的意义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3.城
镇化的动力机制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和拉力。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拉力是指那些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下图所示:□09推力□10吸引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下图为2005~2013年拉萨市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变化图(数
值越大,城镇经济水平越高)。读图,完成(1)~(2)题。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1)推动拉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A.社会经济发展B.就业机会增多C.城乡差距缩小D.城市环境美化(2)2008年以来这一指数的变化带来的意义有()
①产业结构优化②乡村对外开放程度降低③就业机会增加④地价变得低廉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科学思维城镇化的标志和意义的分析方法第(1)题,据材料可知,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数值越大,城市经济水平越高。推动拉萨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
济发展。第(2)题,读图可知,2008年以来城乡经济一体化指数以上升为主,这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就业机会增加。[答案](1)A(2)A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提升运
用能力读广东省城镇体系演化示意图,回答1~2题。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1.a、b、c三图,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排列的顺序是()A.a—b—cB.b—c—aC.c—a—bD.b—
a—c解析一般而言,城镇发展都是城市数量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a、b、c三图中,b图中城镇数量最少,c图中城镇数量最多,故按照时间先后依次排列的顺序是b—a—c,D项正确。解析答案D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
区04课后检测区2.图中显示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是()①城镇人口增多②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③城镇数量增多④城镇空间规模扩大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图中不能显示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但可以清晰显示城镇数量(个数)及城市用地规模(圆圈大小)的变化。解析答案D
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任务探究世界城镇化进程下图为1850~2050年中国和英国城镇化进程(含预测)示意图。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比较现阶段中、英两国城镇化特点的差异。(2)简述20世纪80年代后
我国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镇的原因。(3)分析英国出现逆城镇化的主要原因。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成果展示](1)中国城镇化水平低,速度快;英国城镇化水平高,速度慢,甚至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2)城乡
经济发展差异明显,城镇有较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更好的生活条件;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了农村人口落户城市的限制等。(3)市区环境恶化、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等;郊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城市和郊区、小城镇之间的交通便利。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1.世界城镇化进程的时间差异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
镇化进程的差异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3.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及再城镇化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
后检测区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4.过度城镇化和滞后城镇化(1)过度城镇化,是指城镇化水平超过了发展水平,城镇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国家比较明显,尤其在南美洲(如巴西、阿根廷)特别明显。(2)滞后城镇化
,是指城镇化水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这种情况不利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3社会经济□24发展中□25落后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读我国某地城镇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
图,完成(1)~(2)题。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1)阶段Ⅰ所表示的城镇化阶段是()A.初期阶段B.中期阶段C.逆城镇化阶段D.再城镇化阶段(2)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
要原因是()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D.轨道交通的发展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科学思维城镇化进程的判断方法第(1)题,由图可知,阶段Ⅰ该地城市由市区向郊区拓展,属于城镇化中期阶段。第(2)题,由图
可知,阶段Ⅱ出现城区人口向乡村与小城镇迁移的逆城镇化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市中心区地价上涨,环境恶化引起的。[答案](1)B(2)C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提升运用能力读下
表,完成1~2题。地区城镇人口/万人乡村人口/万人甲165347乙264396丙512173丁38541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1.表格中的四个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的是()A.
甲B.乙C.丙D.丁解析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地区总人口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之和。根据表格数据计算可知,丁地区的城镇化水平最高。解析答案D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2.与甲地区城镇化特
征最为相似的地区是()A.东非B.西欧C.东亚D.北美解析根据表格信息,甲地区城镇化水平约为32%,城镇化水平低。解析答案A答案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研究随堂基础巩固课后课时精练03综合活动区释疑教材拓展视野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教材活动巧点拨[教材
第37页活动]思路点拨1.结合图文材料,我国的城镇化特点可从城镇化速度、水平和城镇化的地区差异等角度进行分析。成因可从国家政策、工业化进程、区域经济水平差异等角度进行分析。2.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差异较大,决定了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的城镇化水平的差异较大。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
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成果展示1.城镇化特点:城镇化速度快,城镇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城镇化水平区域发展不均衡。成因:改革开放后,农村产业化,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城市第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经
济发展速度快,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对城镇化带动作用明显。2.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化水平高,产业结构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大。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地理实践深探索方向与建议1.结合所在地区产业结构和城乡人口资料,计算本省的城镇化率。2.结合本省相关资料,统计所在地区改革开放后,城镇化水平的变化。3.分析所在地区城镇化的作用。4.对比所在地区与中国城镇化的异
同及其原因。展示与评价略。课前自主学习课堂合作研究随堂基础巩固课后课时精练04课后检测区夯基固本练速提能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探究点题号城镇化的意义1,2,3,4,5,8,13(2),14(1)
世界城镇化进程6,7,9,10,11,12,13(1)(3),14(2)(3)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市发展情况统计表。读表,回答1~2题。项目1999年2009年
2018年甲城市数目/个379乙工业总产值/万元3620017650004213000丙城镇人口/万人56340620丁城镇人口比例/%30.448.661.3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1.表中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
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标志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城镇化有三个主要标志,即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解析答案B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2.近年来,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迅速提高,带来的影响可能是()①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②乡村居民收入减少③加快乡村人口迁移④促进经济结构调整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会促进城镇发展,增加乡村居民收入,加快乡村人口迁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解析答案C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美国的城镇化进程体现了城镇化的一般
规律。读美国城镇化进程示意图,回答3~5题。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3.美国()A.城镇发展得益于农业立国政策B.城镇化始终保持较快的速度C.近代,大城市吸引力更加明显D.人口均匀分布在各等级城镇解析美
国城镇发展得益于工业的发展,A项错误;由图可知,在1830年之前,美国的城镇化速度较慢,B项错误;近代,随着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城镇与乡村的差距逐渐增大,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聚集,大城市吸引力更加明显,C项正确;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城市,D项错误。解析答案C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
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4.2017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52%。按照规律,我国未来一段时期()A.城镇化将维持在现有水平B.城镇人口比例将持续提高C.城镇人口持续向农村回流D.大城市环境压力明显减轻解析我国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第三产业
加速发展,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因此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是主要趋势,从而导致城市人口比例将持续提高。解析答案B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5.十九大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
城镇格局。”该决策的意义有()①充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②促进各等级城镇均衡发展③促进低端产业向大城市集中④吸引人口进入大城市⑤加快城乡协调发展A.①③④B.①②⑤C.②④⑤D.②③⑤答案B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解析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
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主要是为了发挥大城市的带动作用,促进各等级城镇均衡发展,缩小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的差距,促进各等级城市均衡发展,因此①②⑤正确,故选B项。解析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下图为1800~2015年中国城
镇化水平与国际比较图。读图,完成6~8题。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6.2015年,我国()A.城镇化刚刚起步B.城镇化快速发展C.城镇化开始衰退D.呈现快速逆城镇化解析图中显示,与英、美、德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目前城镇化水平仍较低,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城镇化速度很快,说明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的中期加速阶段。解析答案B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7.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A.城镇化起步晚B.城镇环境质量好C.城镇化速度慢D.城镇化水平高解析从图中
可以看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化起步晚,速度快,但目前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解析答案A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8.2000~2015年,关于图中四个国家城镇化带来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英国第一、二产业比重增加B.美国城镇环境质量持续恶化C.中国城镇土地价格普遍上涨D.德国第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解析2000~2015年,英国城镇化水平高,第三产业比重增加,A项错误;美国是发达国家,城镇环境质量不断提升,B项错误;中国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土地价格普遍上涨,C
项正确;德国城镇化水平超过70%,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D项错误。解析答案C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下图中箭头表示人口移动状况。读图,回答9~10题。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9.甲图表示的是(
)A.逆城镇化B.城镇化C.郊区城镇化D.再城镇化解析读图甲,图中箭头方向表示中心城区、乡村或小城镇的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城市人口增加,城镇化水平提高,是郊区城镇化阶段,C项正确。解析答案C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10.乙图表示的是()A.逆城镇化B.城镇
化C.郊区城镇化D.再城镇化解析读图乙,箭头表示人口由中心城区、城市郊区向乡村或小城镇迁移,是逆城镇化阶段,A项正确。解析答案A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下图为1950
~2050年世界上较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变化趋势示意图(含预测)。读图,完成11~12题。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11.根据材料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①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比重在2010年前增加,之后减少②1970年以来,较发达地区农村人口逐步减少③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是导致农村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④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造成该地区农村劳动力不足A.①②B.③
④C.①④D.②③答案D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解析读图,根据曲线判断,图中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在2010年前增加,之后递减,但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口比重通过计算可知,处在下降过程当中,①错误。1970年以来,较发达地
区农村人口逐步减少,②正确。随着经济的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过剩,向城镇迁移,导致农村人口减少,③正确,④错误。故选D项。解析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
12.关于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城镇人口的变化不正确的是()A.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B.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C.欠发达地区与较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差距不断缩小D.较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高,人口数量多解析欠发达地区城镇化率曲线上升幅度
大,与较发达地区的曲线不断接近,缩小差距,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较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高,人口数量少,D项符合题意。解析答案D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13.阅读图
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材料一下图为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图。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材料二就地式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镇化的
一种新趋势。乐清市地处浙江省东部沿海,2010年常住人口约138.9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约占82.6%。据2009年统计,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为16.31万人,比1999年减少了约25%。下图为1978年和2010年乐清市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01预习准备区02
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1)说出图中“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主要分布特点。(6分)(2)简述我国“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的主要意义。(10分)(3)归纳乐清市城镇化过程中劳动人口结构、产业结构发生的变化。(10分)01预习准备区02主
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答案(1)主要沿海、沿河流、沿铁路线分布。(2)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能够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加大了对革命老区、
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有利于促进当地的发展。(3)从劳动人口结构变化看: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2009年比1999年减少了约四分之一,表明农业劳动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从产业结构变化看:由第一产业
为主转变为第二、三产业为主。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两横三纵”的城镇化战略分布格局特点。第(2)题,“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的意义在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有利于老工业基地、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等的扶持力度
。第(3)题,读图可总结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解析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14.读图一和图二,完成下列各题。(26分)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1)图一中,A、B、C、D、E反映的是________过程,说明该过程的主要标志。
(10分)(2)图一中E→F所反映的现象为____________,简述其成因。(6分)(3)依据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分为两种类型。指出图二中甲属于________国家,乙属于____________国家,分别说明其
劳动力就业结构特点。(10分)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答案(1)城镇化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增加、城镇数量增加及城镇用地规模扩大。(2)逆城镇化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或郊区环境质量较好),乡村和小城
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3)发达发展中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在农业中就业比例低,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高;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在农业、工业中就业比例高,在服务业中就业比例低。答案01预习准备区02主题探究区03综合活动区04课后检测区解析第(1)题,图一中A、B、C、D、E阶段反映的是城镇
化过程。城镇化的标志是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增加、城镇人口增加、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数量增加。第(2)题,图一中E→F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有所降低,出现了逆城镇化现象。由于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度密集,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
量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私人小汽车的普及和交通、通信的现代化,人口逐渐向城区外围迁移,出现逆城镇化。第(3)题,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高,在农业中就业的人口数量少、比重低,在服务业中就业的人口数量多、比重高;发展中
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农业、工业中就业的人口数量多、比重高,在服务业中就业的人口数量少、比重低。解析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