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统编人教版.docx,共(3)页,211.457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117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地球的圈层结构详案师:好了,我们开始上课,上课!同学们好!……………………同学们请坐!【情境引入】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经验,当你拿起一个瓦罐想要检验有没有裂纹时,该怎么判断呢?生:只要轻轻一敲,便能从它发出的声音判断是否完好。师:想知道西瓜熟没熟该怎么判断呢?生1:
敲一敲!生2:切开!师:还有装在密封小盒子里的物品,我们可以通过摇、拍、称重等,听其声、测其重。【过渡】总之,生活中大多数物体我们都能知道它的内部构造。那么,人类生活了二三百万年的地球,我们用什么方法了解其内部的结构和物质组成呢?生:我们向地心挖洞,把地球
对直挖通,不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了嘛。师:你别说,还真有人这么干过,下面我们就看一段视频,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师: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那到底人类是如何通过地震波来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
学习的内容: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读图思考: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什么是地震波?2.有哪些类型?3.各有什么特点?师: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类型及特点地震波类型传播速度通过的物质状态纵波快三态物质横波慢只是固态读图思考:在莫霍界面和
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的波速发生突然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题?师:说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上下的物质性质发生了变化,由此将地球内部分出若干圈层2.圈层的划分课本图1-34,反映了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密
切相关:若介质是均质体,地震波则匀速传播;介质发生变化,地震波传播速度随之变化。尤其是在地震波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突然变化,出现地震波传播的不连续面。激励探究:结合图1.34的有关信息,小组内合作完成表格要求。地壳圈层结构不连
续面深度地震波速变化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地壳莫霍面古登堡面1790029005150纵波和横波速度加快纵波速度突然减慢,横波消失由岩石组成,厚度不均地幔上地幔上部由岩石组成,密度较大,有软流层下地幔地核外核外
核可能为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可能是固态内核提醒:⑴地壳和岩石圈的范围不同。岩石圈指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3.地壳读图思考:①海拔高低与地壳厚薄的关系;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②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平均厚度约33km;大洋地壳只有硅
镁层,平均厚度约6km4.地幔软流层:上地幔上部,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的圈层部分。5.地核地核:位于古登堡面以下直至地心,厚度约3400千米。分为:内核和外核。地核:组成物质可能是高温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外核:呈液体或熔融状态,它们
相对地壳流动,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内核:呈固态二、地球的外部结构地球表层以外的自然界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处于不断地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地球表层所有生物及其分布空间的总称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生物圈与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实
例探究:1.在黄果树瀑布景观中涉及了地球的哪几个圈层?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地球的哪个圈层?2.该景观的形成体现了地球各圈层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教师点拨:1.黄果树瀑布景观涉及了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四个圈层。构成该景观主体要素的是水圈。2.该景观的形成体现了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关系。重点回顾:一波两面三层(地震波及特点、两个界面及三个圈层);地壳的结构特点(厚度、物质组成、结构特点);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