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2课《范进中举》教学设计2-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2)页,68.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089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19课《范进中举》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科举制度和《儒林外史》、吴敬梓2、学习用夸张、对比等讽刺手法刻画主人公范进热衷功名富贵神魂颠倒的形象。3、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正确认识现代的考试,教
育学生做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读书人。教学方法:1、投影展示:科举制度常识;《儒林外史》简介;吴敬梓经历;2、朗读品味课文中的描写句子,体会范进热衷功名而神魂颠倒的可恶形象。3、探究讨论:如何认识现代考试。学情分析:学生对范进这个人物形象缺乏深刻的认识,只停留在好笑的层面;甚至有人还
会认为范进是个值得学习的对象。往年有人还认为范进是个坚持不懈永不放弃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深刻的认识范进这个人物形象,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教学分析:范进是科举考试的产物,也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从二十岁开始考试,经历了三
十五年,一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秀才。在这三十五年中,他的老母亲、老婆跟着他过着穷困潦倒的日子。在这三十五年中,他受尽了老丈人的辱骂和旁人的冷眼,他低三下四、唯唯诺诺而麻木的生活着。直到中了举人,这么多年的穷苦和屈辱突然消失,这突如其来的惊喜给范进极强的刺激,于是他疯了。他的
疯态让人啼笑皆非,获得成功的范进很快加入这个污浊的社会,在官场上很快变得左右逢源,圆滑世故。因此范进是作者极力批判的对象,科举考试也是作者极力抨击的对象。教学设计:一、导入1、解题:由“范进中举”引入科举制度。(范进中了举人)古代的考试制度:投影展示(古代科举制度)。目的:为了解人物
形象作铺垫,积累文化常识。2、背景介绍;范进的赶考经历。范进从二十岁开始赶考,一直到五十四岁才中了秀才,取得科举考试的资格。紧接着在乡试中了举人的故事。本文讲的就是范进在乡试中中举的故事。二、梳理故事情节,赏析人物形象。范进在中举前他是什么样子的?中
举时是什么样子的?中举后又是什么样子的?由此得出范进的低三下四、忍气吞声、唯唯诺诺;喜极而疯;左右逢源、圆滑世故的形象,是一个热衷功名富贵人格被扭曲的知识分子形象。出示《儒林外史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