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3课《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导学案2-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3)页,1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055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二课时行路难(其一)【学习目标】1.自主学习,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诗文。2.小组合作、师生交流,品味古诗文名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结合亲身体验加深理解。【学习重点】准确把握诗歌内容,朗读并背诵这首诗。【背
景链接】“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这组《行路难》诗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预习导学】1.文学常识填空。李白,字,号,唐代伟大的诗人,被后人誉为“”。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金樽.()珍羞.()投箸.()歧.路()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珍羞:直万钱:投箸:今安在:云帆:济沧海:【自主学习】(一)初读诗歌,做到准确、流利。1.教师配乐朗诵或播放课文音频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清字音、节
奏。2.教师指导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重音。3.学生自由试读。4.点名读,师生评议。(二)译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1.学生参照课文注释,自己译读诗歌。2.假如你就是当时的诗人,请站在作者的角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译读诗歌。【合作探究】1.诗的第二联连用
四个动词,这四个连续性的动作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2.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什么?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化用了何人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感?(提示:运用典故是古诗文常用的技法,用以
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愿望或情感。)4.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是千古名句,请说说你对它的理解。5.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链接:李白二十四岁离开蜀地,“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漂泊大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两年后又不容于朝,被迫出京。推敲诗意,这首诗当是李白入长安求仕无路
时的作品,所以既作激愤之语,亦存有“长风破浪”之志。)【课堂检测】1.《行路难》(其一)中用“,”象征人生路上充满艰难,但他并没有失去信心,用“,”表达他对得到重用的渴望,“,”更是表现了诗人积极向上、乐观豪迈的情怀。2.背
诵《行路难》【课堂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