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习题9-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8)页,67.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053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练习题一、诗句的理解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心情?答: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把它找出来。分别用来表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二、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答
问题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________,到乡翻似________。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4.这首诗的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题目中的“乐天”指________。5.在诗中空格处填上相应词语和诗句。6.解释
下列词语在诗中的意思:①弃置②翻似7.诗中写新陈代谢不可抗拒的一联是________。这一联的意思是:________。9、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诗题中的"乐天"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字。刘禹锡
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对刘禹锡被贬遭遇表示了深切同情与关怀,诗人就写了这首诗来答谢。B、首联两句尽写自已被贬遭遇之情,但诗人并不直率倾诉自已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自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来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
艺术感染力。C、"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故贴切、感情深沉。D、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颔联,意思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的,末来肯定比现在好。它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13、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前后形成鲜明对比。1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答:1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怎
样理解这两句诗?它包含了怎样的哲理。答:18.诗的尾联其实是点睛之笔,不能忽略。“长精神”三字含义深刻,表现了诗人的气概。19诗歌的内容表现出的关系,感情基调是。《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答案:1、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
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2、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写出了作者回乡所见,人事俱非,恍如隔世的心情。3、这两句的本意是以
“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用“千帆过”“万木春”喻自己被贬后新贵们的仕途得意,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4.刘禹锡梦得。5.闻笛赋烂柯人病树前头万木
春。6.①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身,②怀念老朋友,③反倒象。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船旁边,千帆竟发,无比热闹,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充满生机。——比喻新人物大批出现。8答案示例:"闻笛赋"怀念故友,那些被贬或被害的朋友;"烂
柯人"自已被贬离京太久,这里变化很大。9D10答案示例:诗人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并自喻,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自已对仕官升沉、世事变迁的豁达襟怀,正因为这两句诗有如此高的思想、艺术境界和深刻的哲理,所以才会成为千古名句。(意思对即可)11写作者的坎坷遭遇
,表现出无限辛酸和愤怒,实为下联张目蓄势,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尤其第二联用典贴切,表意深刻。12以“沉舟”“病树”自喻,“千帆过”、“万木春”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未来的美好,说明坎坷是暂时的,光明和希望必将到来。感情基调由沉郁陡转为激昂,蕴含了乐
观向上豁度坦然的生活态度,富于哲理。13、低沉愤懑高昂乐观14、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15对新旧凋落的伤痛、人事全非。暗示贬谪时光久长、表示了对世态变迁的伥惆心境。16这两句诗活泼形象
地描述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示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17.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是以沉舟,病树自喻,抒发了诗人的坎坷失意之感;二是反映出了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18.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的气概19.层层递进愤激)《赤壁》【练习】1、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英雄人物,诗人杜牧和合称“小李杜”。2、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3、杜牧诗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写的是哪一场战役?涉及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
答:4、“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答:5、假设东吴美女的命运表现东吴失败后的屈辱。写出了周瑜获胜纯属于偶然的机遇的诗句是: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的诗句是:,发挥想象,从反
面落笔议论历史、抒发感慨的诗句是:。6、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之情。7、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答:8、初中三年中
,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答:9、诗人借和的故事,表现诗人之气。10、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赤壁》答案:1、周瑜,李商隐。2、曲折地
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3、赤壁之战,曹操、周
瑜。4、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6、折戟,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7、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通过以小见大
(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8、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9、周瑜、曹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10、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
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过零丁洋[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2),南宋民族英雄,著名爱国诗人。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二十岁即中进士,作品集有《指南录》、《指南后录》、《吟啸集》、《
文山全集》。[注释]①零丁洋:在现在的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②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
。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③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④絮:柳絮。⑤萍:浮萍。⑥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
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⑦丹心:红心,赤诚的心。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以火烤使出“汗”,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周星。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
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赏析]1278年底,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押经零丁洋时,敌人一再逼他写信,招降在海上坚持抗元斗争的宋军将领。文天祥断然拒绝。他面对浩渺沧海,感慨国家命运,心潮
起伏汹涌…作者首先回想了自己的一生:由刻苦读书进入仕途,到戎马干戈为国征战。第二句中的“寥落”,表明了南宋末抗元斗争的局势,渗透着作者的惋惜和痛心。投降派苟且偷安,主战派寥寥无几,文天祥孤军奋战,寡不敌众,才屡遭惨败,宋王朝危在旦夕。作者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沉痛地抒写了“干戈寥落”中国家和个人的悲惨
遭遇:国家已像风中柳絮,个人更像雨中浮萍,亡国孤臣,风雨飘摇。接着作者具体描述:“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作者以两次激战为背景,巧妙借用地名和感情词语的同音重复,深沉地抒发了战败时和被俘时的心情。作者的所“说”所“叹”,不只是个人的不幸和愁苦,而且更饱含着剧烈的亡国之痛。最
后,作者从沉郁悲痛转为昂扬壮烈,以高亢的笔调、磅礴的气势,表明了自己在生死关头的毅然抉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慷慨激昂、大义凛然的诗句,表现了作者的铮铮铁骨,耿耿忠心,表现了作者的英雄气慨和高风亮节。1283年,文天祥在元大都(今北京市)从容就义。这两句诗成了后
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过零丁洋》中考试题集萃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2.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3“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1分)4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2分)5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
,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6诗中以“风飘絮”、“雨打萍”的形象比喻,抒写了的悲哀;借和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2分)7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2分)1.(1分)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意思相近即可计1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2.(3分)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1分),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1分),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1分)。(意思相
近即可计分,不够准确酌情扣分3儒家经典(1分)4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分)5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2分)6国破家亡惶恐滩零丁洋(2分,第1空1分,第2、3两空各0.5分)7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
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2分,意近即可。其他符合要求的答案亦可)泰州市2006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试题(B
卷)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列两题。(5分)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1
分)(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2分)(3)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⑴儒家经典(1分)(2)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2分)(3)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2分)过零丁洋⑴首联写了作者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⑵“风飘絮”、“雨打萍”分别比做国家形
势危急和个人命运漂浮无根,其作用是形象地写出了国事到自身艰辛危苦。⑶画线句写的很是巧妙,试作分析。答: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的险恶来暗示诗人处境的艰危。⑷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答:这一句采用直抒
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2010年湖北荆门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1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共5分)《过零丁洋》(1)诗中颔联句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试具体分析。(3分)(2)诗中尾联句直抒胸臆,请你从内容上作简要分析。(2分
)【答案】⑴比喻(1分)。宋王朝的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和个人的命运和遭遇(1分)。⑵人难免一死,为拯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永垂于史册,(1分
)诗句表明诗人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诗人的民族气节(1分)。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过零丁洋文天祥1、本诗体现主旨的句子是哪两句?简述本诗的情感变化的线索。主旨句:---------------------------------------------------情感线索:----
---------------------------------------------------------------------2、简析本诗三、四句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
-----------------------------------------------------------------3、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方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
,以“雨打萍”比喻-------------------4、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1、主旨句:末尾的两句。情感线索:前六句是反复渲染激愤悲苦的情调,后两句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答先激愤后激昂即可)2、比喻、虚实结合3、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意近即可)4、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意思相近即可)2009年四川省资阳市过零丁洋(4分)文天祥21.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
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以“雨打萍”比喻(2分)22.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2分)21.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自
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2分,意思对即可)22.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2分,言之有理即给分。)默写重点1.在汶川地震抢险救援过程中,十
五名伞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坚定地持有“,”(《过零丁洋》)的人生信念,毅然决然地高空勇跳,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2008年辽宁大连市中考试题)2.人生自古谁无死?。(文
天祥《过零丁洋》)-----2010年湖南岳阳3.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03
年河南)4.儒家思想中对“生死义利”的阐述,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就说过“”;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失败,面临生死抉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一思想,在《过零丁洋》中留下千古名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写出词中
表明时间变化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词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也表达了词人的美好愿望。3.古代诗词中,有很多写月抒怀的诗句,你能举出两
例吗?答:4.本词上阕写______,下阕写______,其实是__________。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包含了什么哲理?试简要分析。答案:1.转朱阁,低绮户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略4。问天问月问人生
5.诗人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对,说明事物不能十全十美。(以下是2006年新疆乌鲁木齐中考题)6.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
、积极奋进的情绪。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
,很有哲理意味。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以下是08年来宾中考题)7.赏读诗词,应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这首词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上阕感情缠绵悱恻,下阕则_______
___。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你略作赏析。答案:6.A7.乐观旷达8.以行云流水的语言和美妙的境界结束全词(语言分析)。表现了词人乐观的情怀和美好的祝愿。(内容分析)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词牌名为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代人。这首词,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阕问________,下阕问________,归根结底,是问________。表现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探求。答案:水调歌头苏轼子瞻东坡居士宋天
明月人生1、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的诗句:2、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
方面来自()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3、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决心的诗句:4、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的诗句,5、为月亮开脱,实质
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6、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的:7、张九龄《望月怀远》说:();许浑《秋霁寄远》说:(),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8.“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反
映了词人怎样的心理?了词人怎样的心理?9.结合语段说说词中人在思考什么?10.“不应有恨”,“恨”的意思是什么?“恨”的内容可能是什么?11.下面咏月的诗句中,哪两句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①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②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③月落
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④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2.月亮的美称很多,你能说出几个(至少两个)?13.请就文中的某一艺术特点自拟题目,并解答。14.苏轼的词以豪放著称,你还能说出宋词中与豪放相并列的另一种风格吗
?并举一两个作家。15.翻译句子。(6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16.请简要写出你读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体会。(8分)答案:(一)①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②(他对宇宙奥秘的)(对现实人间的不满)(琼楼玉宇中)③(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⑦“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8.想到月宫中去又怕承受不住寒冷的矛盾心理。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词中人可能想到了自己的仕途的坎坷,人生的失落,也可能在思念远方的亲人。10.怨恨。“恨”的内容可能是亲人的离别、人生的孤独等等。1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两句都有即使人各一方,但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的意思,这两句都表达了对人的美好的祝愿。12.婵娟、
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蟾、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广寒宫、嫦娥等。13.略14.婉约李清照柳永15、16略1、.本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介绍写作缘由。文中说的“子由”是词人的-弟弟的字,其名为--苏
辙,他和苏轼,--苏洵并称文坛“三苏”。2.全词以问句开篇,上阕问--月,下阕问--天,归根到底是在问--自己。3.“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句“--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4.词的上阕,写词人“--天上宫阙”的想象,词中描绘了一个---的
境界,表现了对理想的追求。词的下阕写“无限”时对--美满生活--的探求,全是词人内心的--真实写照,从表达方式看主要是--------叙述。5.词中最富有哲理的一句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考试题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中“聚”和“怒”写得都很生动形象,请你就此说说你的理解。(2)诗人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3)诗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4)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聚”“怒
”二字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2、不是,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3、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政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4、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
情。阅读张养浩的《山坡羊》,做第7题。(2分)09山东淄博卷1、用简洁的语言赏析画线句子参考答案:要点: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08南充①此曲中“山
坡羊”是,“潼关怀古”是。(1分)②请谈谈你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理解。(2分)参考答案:①曲牌名曲题②表现了一个历史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群众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1分)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
难的同情。(1分)阅读《山坡羊·潼关怀古》,完成下面问题。山坡羊·潼关怀古(1)请摘录出最能表现这首元曲主题的句子。(1分)(2)中国古典诗词意蕴丰富,字字珠玑。你认为“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的哪一个词用得最好?请说出理由。(3分)
参考答案:(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选择“聚”与“怒”皆可。请分别看两个示例:示例一:我认为“聚”字用得好。“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聚”化静为动,
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示例二:我认为“怒”字用得好,“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
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课堂练习一、基础积累:1、注音:凄凉(qīliáng)、赋(fù)、柯(kē)、畔(pàn)、长(zhǎng)精神。2、解词:(1)酬:答谢,这里是以诗
相答的意思。(2)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3)巴山楚水: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曾被贬到这些地方做官,所以用巴山楚水指诗人被贬到之地。(4)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5)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6)翻似:倒好像。翻:副
词,反而。(7)怀旧:怀念故友。(8)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
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9)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二、中考试题(一)2008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C
.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3分)答:(1)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2分)(2)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参考答案】:1、B(正确理解是: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2、(1)此联表现了诗人身
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意思对即可)(2)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
可)(二)2008年《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诗的颔联中借用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1)闻笛赋:_________
_(2)烂柯人:______________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怀念故友;②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2、示例一:这两句诗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
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示例二:“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
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示例三:原意是:沉船旁边千帆飞驶而过,病树前头万木峥嵘,春意盎然。新意是:事物在迅速向前发展,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三)2009年连云港市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
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3分)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句富含哲理而被后世广为传诵,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主要表
达了作者忧伤中更显乐观豁达的情怀。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2)示例供参考:1)人在逆境面前
,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2)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3)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四)2009年沈阳市对《酬乐天扬
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A.首联写自己
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B.颔联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二惆怅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C.颈联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富于生机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世事变迁的无奈、惆
怅与叹息。D.尾联写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诗人坚忍不拔的意志。【答案】:C(五)(2010·贵州省毕节市,二(1),8分)诗歌鉴赏:(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韩愈
【唐】刘禹锡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
酒长精神。(1)(甲)诗中“左迁”的意思是__________;请概括(甲)诗首联的意思:__________。(乙)诗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诗运用了典故,涉及到的两个人物分别是_____和_____。(4
分)(2)请你简要分析(甲)(乙)诗在情感方面的异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4分)(2).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4分)(六)(
2010·河北省,一,5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5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标
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______。(2分)2.用“/”划分下面诗句的朗读节奏。(每句只划一处)(1分)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3.这首诗的颈联蕴涵了什么哲理?(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1.刘禹锡白居易2.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3.蕴涵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七)(2010·山东省滨州市,(一),3分)古诗词鉴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全品中考网(1)诗中借用典故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1分)(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评分:共1分。(2)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懑和惆怅,同时也表达
出豁达的情怀。现在人们赋予它新意,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评分:共2分。只答出诗作的本意或新意,即可得满分。(八)2006扬州市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11-12题。(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
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诗虽含忧伤
,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答题要点: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评分标准:2分,每点各1分,意对即可。2.答题要点:①“沉
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理解性默写1“连宋大陆之行,”是历史发展的趋势,顺
应了民意,打破了僵局,开启了两岸交流的新纪元,这可以用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来表现,他们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哲理的句子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哪两句用典
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友的感情,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怅惘的心情: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4摆脱现实处境。展望未来风光,借景物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5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的是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6《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饱含诗人无限辛酸,流露出内心的愤懑不平的诗句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7表现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常人所用的“借酒消愁”形成对比的句子是: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