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3课《诗词三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PPT课件5-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ppt,共(14)页,196.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051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是唐代中期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和诗人。晚年迁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他的诗歌有多方面的成就。特点:诗善使
事运典,托物寓意,抒写情怀,多有名篇传世。遭贬谪放逐期间,他用寓言比兴的形式写了许多政治讽刺诗;他还有抒写身世之感和咏怀古迹的诗篇。写作背景:•唐顺宗永贞元年,刘禹锡因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到外地做官二十多年。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被罢和州刺史,回归洛阳,途径扬州,与罢苏州刺史的白居易相会。白居易在酒席上吟诗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写作背景: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
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这首诗,对刘禹锡二十三年的坎坷遭遇,表示了无限感慨和不平。诗人说:你远在边远之地,过着寂寞的生活,满朝那么多官员,唯独你多次被贬外任;我深知你才高名重,却偏偏遭逢不公的对待,这二十三年,你失去的太多
了。怨愤与对友人的同情溢于言表,见其直率与坦诚,亦见其与刘禹锡友情之深厚。为此,刘禹锡作了一首酬答诗,即著名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题目解说:•“酬”这里是以诗相答之意,“乐天”白居易的字,“扬州”相逢的地点,“见”有“感谢”之意,“赠”指白诗《醉
赠刘二十八使君》。这首诗是对白居易在宴席上写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一诗的酬答。•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
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两句的意思是巴地多山,楚地多水,在这凄冷荒凉的地方,二十三
年来,我不过是一个被弃置不用的人。•首联写出了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愤愤不平。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的意思是怀念那些老朋友时,我只能徒然地吟咏《闻笛赋》了。回到故乡,倒好像神话里的王
质一样,我成了恍如隔世之人。•颔联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事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义十分丰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的意思是我像一只沉船,沉船旁边,千帆竞发,飞驰而过;
我如一颗病树,病树前面,万木争春,充满生机。•沉舟侧畔,有千帆竟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气概。因为这两句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千古名
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这两句的意思是今天在酒宴上听了你赠我的一首诗歌,愿我能暂且凭借着这杯水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尾联点明了酬赠题意。表现出作者坚忍不拔的意志。主旨:•这首诗抒发了作者被贬的悲愤心
情,感慨世事沧桑,但表现出了不甘沉沦、奋发昂扬的乐观精神和对未来充满信心、勇于重新投入新生活的志向和热情。习题:•1、诗中表现诗人饱含无限辛酸,流露被贬谪的愤怒不平的诗句是:•2、诗中蕴含哲理,表明新
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是:•3、诗中运用典故来表明被贬谪时间长,回来后物是人非,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之情的诗句:•4、诗中点明酬赠之意的诗句:习题:•5、诗中极言被贬之地偏远,暗写心中抑郁、愤怒之情的诗句是:•6、诗中与“莫
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异曲同工的诗句是:•7、诗中表现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给友人以鼓舞,点明“酬赠”题意的诗句是:咏老赠梦得酬乐天咏老见示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人谁不愿老,老去有谁怜?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身瘦带频减,发稀冠
自偏。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废书缘惜眼,多炙为随年。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白居易在《咏老赠梦得》一诗中,表现出一种对衰老的消极悲观情绪
。刘禹锡在这首答诗中,先叙述了老年的苦况:体瘦、发稀、眼昏、病多,以至衣带渐宽,帽冠自偏,无法读书,医生常相伴。这当然令人不免自悲自怜。但诗人随后笔锋一转,描述了老年人值得自豪自傲的长处:历经人世荣辱沉浮,对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目睹众生的愚
贤善恶,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体味。诗人认为,只要细细思量回顾人生,那么便可对一切都释然了,这是人老之后的一种境界。最后两句,写出了诗人对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种瑰丽的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气势豪壮、奋进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