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3-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DOC
  • 阅读 38 次
  • 下载 1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18.500 KB
  • 2022-12-12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3-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3-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1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12课《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3-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5)页,18.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048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人教版一、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即文言文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单元所选取的文章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

材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几篇文章分别采用不同的写景方法来呈现自然美景以及在其中寄寓的作者的深情。《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在本单元中所承载的任务是:以白描的手法呈现奇景,叙事与写景结合体现作者的雅趣,抒情寓于叙事之中表达作

者的一片痴情。作者张岱生活在明末清初,所以他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于一般的贬谪之士和隐逸之人,他在他的文章中执着地表达着他的故国之思,本文即是很好的体现。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训练及八年级近两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本单

元前四篇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基本了解了情景交融的文言文的特点。三、教学目标1.通过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2.通过精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美景,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3.通过品读课文、合作交流,体悟作者的“痴”情。重点:2、3难点:3四、教学过

程(一)导入:文学家梁衡说过,有两篇小品文就像两幅精美的画卷挂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廊里,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以文学家的评价突显其文学地位和价值,激发学习兴趣。)(二)初读课文、正字音断句读(落实目标1)1.先出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读音

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打更(gēng)铺毡(zhān)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3.生范读,读准字音,试断句读。4.生提出断句读意见,师总结。5.师生齐读设计意图:常态的诵读训练,是培养文言语感必不可少的一步。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理解文章的

前提。(三)再读课文,晓文意知内容(落实目标1)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划出解释不通的字词。2.组内交流疑点,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解决。3.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全班齐读。学生活动:自主探究、质疑、合作交流、朗读设计意图: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也有一定的

理解文意的能力,本文篇幅短小,生僻字不多,所以这个部分,不要求完全的逐字逐句的翻译,不去破坏文言的语境、意境,所以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理解文意。(四)精读课文,品奇景(落实目标2)1.“看雪”看到了__(原文)的雪景,感受了__意境。2.由此可以看

出张岱是__人。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1)引导学生分析描写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营造的悠远脱俗意境,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怀,尤其要引导学生品味“舟中人两三粒”体现了作者融入自然达到无我之境,痴迷于山水之乐。(2)追问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用资料对比分析白描的手法:杜甫《登

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表达设计意图:通过对雪景的分析,了解白描的艺术手法,体会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的享受,初步感受作者的遗世独立的情怀。(五)品读课文,悟痴情(落实目标3)知人论世、词蕴“痴”情:资料一:简介及材料“少为纨绔子

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张岱在年少的时候并不是这样清高自赏雅情雅致的人,而是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请看下面的几则材

料资料二: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资料三:明亡之后,张岱曾参加抗清斗争,后避居山中,生活异常苦,但他发誓不向清廷妥协资料四:金陵就是现在

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建都于此,称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为江宁。结合张岱的经历,品读课文,圈点勾画,品悟文字背后的深情。大雪独行:大雪三日、俱绝、更定、独往——雅趣即清高、脱俗的情怀。(分析:空阔、苍茫、冷寂、世俗之外故国之中)偶遇知音:崇祯、金陵、客此、更、大

喜、同饮、强饮、痴似——痴情即故国之思。(分析:明的纪念、都城、客的身份、遇知音的喜悦、告别的哀伤)学生活动:圈点勾画、自主分析、合作交流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载道,而这往往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最终

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所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对词的品味来感悟作者蕴含期中的深情。同时体现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并重的理念。(六)拓展,感悟文化情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

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去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同学们,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痴人和痴文都很多啊。你们还能想起吗?预设:柳宗元的《江雪》、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曹雪芹写《红楼梦》„„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因为凝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苍茫天地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心灵归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最终

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而学习语文最终的落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本课最终的落点在文化上。希望由此能激发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关注。(七)作业1.比较阅读:柳宗元的《江雪》问题:同是写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两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2

.如果经历时空隧道,张岱、柳宗元、陶渊明、苏轼等这些痴人们相遇了,张岱最可能以谁为知己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下来探讨吧。设计意图:作业1主要巩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作业2主要引导学生对同类文章及作家的文学上的分析思考,进而更深刻的体

认中国文化。五、板书设计:湖心亭看雪张岱奇景山水之乐雅趣世俗之外痴情故国之思天人合一设计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文字背后的意蕴。思路清晰,简洁明了。希望学生们能学以致用。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58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