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2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5-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2)页,17.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047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9湖心亭看雪教师寄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2、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3、沉潜涵泳,体悟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课前预习一、基础知识1、读准下列加点的
字更()定拥毳.()衣崇祯.()雾凇.()沆砀..()与余舟一芥.()铺毡.()对坐强.()饮2、本文选自《》,作者字,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3、文章描写西湖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自己及文人雅士清高拔俗的志趣,寄寓了对的怀念
。二、理解探究4、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5、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6、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课内拓展三、合作释疑7.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
,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8、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四、课内精读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
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9.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10.“大雪
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11.“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1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13.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
何特点?(二)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4.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到亭上()大喜曰()是金陵人客()此()拉余同饮15.“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1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17.“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18.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课后拓展五、拓
展迁移晚游六桥待月记袁宏道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
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19、翻译语句(1
)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2)歌吹为风,粉汗为雨。20、全文写西湖胜景,其中总领句是。21、从全文看,写梅花“尤为奇观”“歌吹为风,粉汗为雨”,有什么作用?水之韵曹雪萍水之流动,汹涌、澎湃,却无法停留住自己的脚步,个性狰狞而张扬,
流动便是它的唯一使命。满布乱石,蜿蜒大山,止不住水的脚步,一次次撞击,一次次冲刷,哪怕是一粒小小石子,也会换来水的澎湃。身体的痛苦被无限放大,无际的大海便是水的目标。等待一切平静,风没了,雨没了,水面上一切平静的可怕,一片落叶飘荡到水面上荡起层层波纹,水好像凝结一般。可是水的梦想是停不住的,心向
海洋,总是宽阔浩瀚的。心停不住,水之流动便奔流不息。目标是它唯一的希望,风涌起,雨无情,哪怕风多汹涌,雨多无情,风雨无阻是水的坚定,哪怕满布乱石、蜿蜒大山,哪怕淤泥阻塞、污秽随流,有谁能止住水的脚步?卷起千层浪,狰狞而张扬
,这便是水的个性,没有人能阻止他,唯有他自己。但水的坚定,将使他永不停留。忍受一切的风霜,放大的痛苦,水不能化解痛苦,水却能面对一切痛苦,只是我必须汇入海洋,必须放大这痛苦,在无尽中流动、消逝中来完成自己的梦想。水之流动,奔流入海,在浩瀚的海洋中,水散开了,但每一部分都是他的心。水的痛苦
随着这浩瀚的海洋而散开,水,成功了。卷起千层浪,狰狞的张扬,只是比以前更巨大,更狰狞,更张扬,面对乱石、大山,不再是畏惧,而是勇敢面对。有哪可以止住水的流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