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2课《湖心亭看雪》PPT课件8-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ppt,共(14)页,355.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046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是日更定矣。是:代词,这更定:起更以后,更,古时夜间计时单位。更定指晚上八点。重点一词多义是日更定矣。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日更定矣。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更夜间计时单位又、还代词,这表判断动词,是句末语气词,啊表反问,怎么是焉湖中人鸟声俱绝。绝巘多生怪
柏。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心亭一点。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见余大喜。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绝一白大消失极全数词白色的杯非常大的词类活用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名词用作动词,带着炉火1、作者写作此文时,明朝已经灭亡,但仍采用明朝年号,有何深意?2、
文章名为“赏雪”,为何用一半的笔墨来写人,能否删去?为什么?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景中有人,相映成趣,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不能删去。写人属于侧面描写,西湖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3、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深意?4、赏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
已”。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将“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进行比较,似贬实褒,反衬出作者的清高孤傲和偶遇知己的欣喜。1、三个“一”字与前文的“上下一白”相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2、“痕、点、芥、粒”四字准确写出其他景物被大雪覆盖,只剩长堤、湖心亭、小舟和人,
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的视觉转换视角。3、本句是侧面描写,由堤到亭,由亭到舟,由舟到人,层次清楚的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物我相融的湖心亭雪夜水墨画。思考: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还要着力写堤、亭、舟、人?这属于侧面描写,由堤到亭,由
亭到舟,由舟到人,层次清楚的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物我相融的湖心亭雪夜水墨画。一词多义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寻找不久古今异义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白古义:竭力,尽力,本文指痛快今义:勉强古义:酒杯今义:颜色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闲
人耳古义:只是今义:表转折古义:清闲的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古义:罢了今义:耳朵念无与乐者。念古义:考虑今义:思念1、直接描写月光的句子?间接描写月光的句子?2、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直接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间接描写: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3、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1、闲人指作者当时被贬,有名无实;2、闲人包含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和对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但一贬再贬,流落黄州,不再为公务缠身,可以悠然赏景
,可他又怎愿做一个“闲人”呢?这份自得不过是自慰罢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赏月的闲适被贬后的失意面对挫折,豁达见到月光,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