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1课《醉翁亭记》习题1-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8)页,49.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045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命题人审核人审批人学生姓名班级评价批阅日期作业序号严晓辉严晓辉No.1阅读《醉翁亭记》,完成后面题目(17分)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
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
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标四处)(2分)人知从太守
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⑵名之者谁?()⑶行者休于树()⑷觥筹交错()3.翻译下面句子(4分)⑴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⑵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4.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⑴叙述“醉翁”雅号由来
的句子是。⑵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是5.文中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简要回答。(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10分)【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
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
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①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②,以为陂池③;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④。蒲苇莲芡⑤,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⑥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鳌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客。(节选自苏轼《灵璧张氏园亭记》)[注释]①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之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汴(biàn):汴水。
②余浸:支流。③陂池:池塘。④岩阜:假山。⑤芡(qiàn):水生植物。⑥富:丰饶的物产。1.解释文中加括号的词语。(2分)(1)佳木【秀】而繁阴(2)【以】为陂池2.下面加括号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而不胜B、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乃重【修】岳阳楼
C、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受地【于】先王D、有吴蜀【之】巧辍耕【之】陇上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4.理解填空:甲乙选段都采用了①的写法,都抒发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②之情。(2分)5.
联系已学过的甲选段的全文内容,说说作者写甲文主要为了表现什么?(2分)命题人审核人审批人学生姓名班级评价批阅日期作业序号严晓辉严晓辉No.2文言文阅读,完成1—4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
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
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1.解释下列
加点词语。①微斯人②伛偻提携③杂然而前陈者④觥筹交错阅读《醉翁亭记》,回答1-4题。(15分)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
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下列括号中词的意思。(4分)⑴、【名.】.之
者谁()⑵、醉翁之【意.】.不在酒()⑶、杂然而前【陈.】.者()⑷、树林阴【翳.】.()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⑵、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3.文章以“乐”贯穿全文,请联系文中语句,谈谈作者到底在乐些什么?(3
分)4.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且“乐其乐也”,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从中得到哪些人生启示。(4分)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
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A.往来而不绝.者以为妙绝.B.而.不知人之乐起坐而.喧哗者C.颓然乎其间.者其间.千二百里D.醉翁之.意不在酒辍耕之.垄上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
的句子。(4分)(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先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由远及近依次写了“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B.作者被贬滁州,为了忘记现实的痛苦,纵情山
水,借酒消愁,与山中的智仙一起修建了美丽的醉翁亭。C.第②段写了早晚晴阴变化,又写四时不同的景物,同时也抒发了作者沉浸在美景变化之中的愉悦之情。D.文末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表达出太守与民同乐的情怀。文言文阅读。完成小
题。(共12分)【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
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乙】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
道所见,聊①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②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注释:①聊:姑且(这里指随便)②贼:毁坏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1)射者中,弈.者胜()(2)杂然而前陈.者()(3)执而鞭.之()(4)汝既不田.()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1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是以百姓勤于农植。3.甲文中的太守,乙文中的陶侃,他们都关心民生,甲文体现在,乙文体现在。(2分)4.请联系实际,说说你心目中的好官还应该是怎样的?(答出两点即可)(2分)阅读《醉翁亭记》,完成后面题目(17分)【
答案】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2.⑴像鸟张开了翅膀一样⑵取名(命名)⑶在⑷酒杯3.⑴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⑵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是领会在心里,而寄托在喝酒上的4.(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2)野芳发而幽
香,佳木秀而繁阴5.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其乐也(乐人之乐、与民同乐)【解析】1.试题分析:这事实上是一道考查文言文断句子的题型。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
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此外,断句时,还应注意文章体裁、语言风格等。如需加标点,则标点的使用、书写要规范。在平时学习时,应该加强诵读训练,增强语感。此题
因为是课内文言文断句子,凭借语感很简单。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文言词语解释一般立意于考查重点实词词义、一词多义现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虚词六种文言知识。课内文言文词语解释的考查是比较简单的,只要日常加强归类记忆,就肯定
不会失分。如果是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
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诸峰”“林壑”“寓”。考
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4.试题分析:这其实是一道考查能否筛选文言文信息的题型。能够按照题干的要求正确的筛选出答案,需要考生对文意首先要有正确的理解,只有正确的理解,才能正确的筛选出答案。此题很容易,只要日常认真听课就可以了,提醒考生注意的是在抄写的
过程中不要因为太过着急而出现错别字。考点:筛选文言文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课内文言文理解的题型,要想将此类题做好,就需要细细研读文本,抓住体现太守“乐”的关键句子,如“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因为本题要求“简要回答”,因此将这些关键性语句概括总结为: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其乐也。考点:
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后面的题。(10分)【答案】1.(1)茂盛、繁茂(2)把2.C3.醉翁的心意(或: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4.①借景抒情②热爱和赞美5.主要为了表现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解析】1.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词
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形成一段繁密的绿荫,因此“秀”的意思是“茂盛、繁茂”的意思。“以为陂池”的意思是:把它建成池塘。因此“以”的意思介词“把”。考点:理解
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A项中第一个“环”意思为“环绕”,第二个“环”意思为“包围”,意思不同;B项中第一个“修”的意思是“长”,名词,第二个“修”是“修建”,动词;D
项中第一个“之”的意思是“的”结构助词,第二个“之”,到、往,动词。因此选C,“于”介词,从。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
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这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为“意”,情趣。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4.试题分
析:《醉翁亭记》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灵璧张氏园亭记》作品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张氏园亭的天然奇景,引而申之,藉此表达了作者或“仕”或“隐”的独到见解,抒发了作者追求散淡空灵、随缘自适
的思想情愫。因此两文写作手法为:借景抒情。抒发的感情均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和赞美。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非常简单的题,考查的是《醉翁亭记》的主旨,这在课内教学中早就涉及,只要
认真学习,均能完美的答此题。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文言文阅读,完成1—4题【答案】(1)无,没有(2)驼背,这里借指老人(3)摆放,放置(4)古代的一种酒器【解析】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
、精确。阅读《醉翁亭记》,回答1-4题。(15分)【答案】1.(1)、取名,命名(2)、情趣(3)、摆开,摆放(4)、遮盖2.(1)、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2)、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的人,是太守。3.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4.略。(结合实际2分,人生启示2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1.试题分析:这几个是文言文实词的解释,第一个“名“是名词用作动词,命名;(2)(3)(4)要加强记忆,属于重点实词的解释。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文
言文翻译要有采分点意识。翻译前要对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语感,读出句读来,能读出句读意思就大致明了了。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分析:既然是联系原文,就要注意选择出原文的写“乐”的句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由这些句子可分析出太守到底在乐什么。这道题
本来在课文分析时就讲解的比较清楚,上课注意听讲很有必要。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一定要搞清本文所表达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这是欧
阳修遭贬后心情的体现,因此谈获得的人生启示时,必须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答案】1.C.2.(1)有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
泉水之上,是醉翁亭。(2分)(2)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中,寄托在喝酒上。(2分)3.B【解析】1.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A项中前一
个”绝“是”断”的意思,后一个是“极”的意思;B项中前一个而是“却”的意思,后一个是连词,表承接;D项中前一个“之”是“的”意思,后一个是“去,往”的意思;所以答案为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
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3.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文章,疏通文意
,从写作背景可知,作者没有跟智仙一起建醉翁亭,所以答案为B。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共12分)【答案】1.(1)下棋(2)摆放(3)用鞭子打(4)种田2.(1)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这件事)的
人是太守。(没有翻译成“判断句”的扣1分)(2)因此老百姓都勤恳(勤劳)耕种。(“是以”没有译成“因此”扣1分)3.(1)与民同乐。(2)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珍惜粮食)。4.如:为民着想,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清正廉洁;执法如山.公平.公正
;两袖清风.鞠躬尽瘁等。【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
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鞭.”“田”是词类活用,作动词。【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
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1句注意“判断句”的翻译。2句注意“是以”等关键词的翻译。【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分析:此题考
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理解,两个官员与民打交道的侧重点不同,甲文侧重于“与民同乐”,乙文侧重于重视种田。【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4.试题分析: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写出好管的特点即可。【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
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