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1课《醉翁亭记》导学案12-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4)页,27.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1043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醉翁亭记》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背诵全文。学习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学习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知识链接1、写作背景:宋仁宗(1045)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分辨,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
知州。被贬后,他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十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2、简介作者:欧阳
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欧阳修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并且提拔
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谥“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
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3、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本堂课学习目标:1
.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2.熟读课文,注意句中停顿。学习过程一、预习展示1.听读课文,给加点字的注音A林壑.()尤美觥.()筹交错林霏.()开B树林阴翳.()泉香而酒洌.()岩穴暝.()C伛偻.()提携蔚.()然而深秀山肴野蔌.()D
晦.()明变化颓.()然乎其间者酿.()泉为酒2.解释下列加点字:①野芳发而幽.香()②日出而林霏.开()③苍.颜白发()④伛偻..提携()3、本文选自,作者,字永叔,号,晚年又自号为,谥号“文忠”,世称“”。他是(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
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的另外几家是:唐朝的和;宋朝的另外几位散文家是。二、自主学习朗诵课文方式:小组合作要求:大声诵读,读懂大意,参考课文下面注释及语境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记录疑难。1.互读课文,找出不足要求:听读,同学要找出朗读同学在字音和节奏上的错误。并给予更正。2.指名朗读,师生纠
错要求:注意倾听,读后纠正朗读同学的错误。3.默读课文,初知文意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同时边读边用用规定的符号画出不会翻译的词语和句子.可请教小组成员释疑。三、合作探究。(一)根据注释,词语解释:1.环滁皆山也;环:2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秀:3.泻出于两峰之间者泻:4.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临:5.名之者谁名:6.饮少辄醉辄: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8.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寓:9.云归而岩穴暝归:10.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归:从:11.吾谁与归归:12.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芳:秀:13.至于负者歌于途
负者:14.休于树于:15.山肴野蔌肴:蔌:16.宴酣之乐酣:17.非丝非竹丝:竹:18.弈者胜弈:19.觥筹交错觥:筹:20.颓然乎其间者颓然:乎:21.树林阴翳翳:22.鸣声上下上:下:23.太守谓
谁谓:(二)、句子翻译: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6)山水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醉翁亭记》导学案第2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3.背诵全文。学习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学习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学习过程五、精彩分析文章内容理解:《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
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1、第四段中乐有哪三中情境?2、列句中的“乐”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太守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怎样写乐-醉的?(与民同乐
)①亭周环境环滁皆山———琅玡山———泉酿——醉翁亭②亭由名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③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乐无穷④游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⑤归去:太守归而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⑥点题:太守之乐其乐4、本
文以“乐”为线索,作者是怎样步步深入、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的?山水之乐——四时之乐——滁人游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山林之乐(游宴之乐——太守之乐)5、本文都写了谁的?(禽鸟乐、滁人乐(负者歌于途)、众宾乐(
从太守游而乐、宴酣之乐)、太守乐(山水乐、宴酣乐、乐民之乐)6、第三段把“太守宴”放在“滁人游”之前写好吗?7、你从滁州百姓之乐中间有没有感受到太守之乐?如何理解太守的“乐其乐”?8、作者自号醉翁,以醉翁的形象出现
在我们面前,如何看待他的醉?9、文中现在还在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筹交错10、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10.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故自号曰醉翁也。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⑾、表现禽鸟乐
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⒂、
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六、当堂达标1.选出对文章开篇“环滁皆山也”品析最好的一项()A.用这五个字开篇,写出了滁州的全貌,文章显得大气磅礴,引人入胜。B.
开篇用五个字总写滁州全貌,为后文作铺垫,行文自然,顺理成章。C.鸟瞰全景,由近及远,概括力强,文笔生动,写出了滁州的地理形势。D.用五个字开篇,从大处落笔,简练、概括、形象地写出了滁州的地理特征。阅读文段,回答问题。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2.这段文字节选自《醉翁亭记》,是对全文的归结。选出对文章主旨归纳正确的一项()A.表达“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的情怀。B.揭示“醉”与“乐”的统一关系。C.表达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D.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3.这段文字用了很多“而”字,朗读时应分辨轻重,指出下边一句中“而”字哪个是轻读,哪个是重读。(将序号填在横线上)A轻读________B重读________人知从太守游而①乐,而
②不知太守乐其乐也。4.这段文字描写了暮归之时山间夕照全景,请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景色描述出来。答:5.这段文字紧扣一个“乐”字写,用________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________之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6.与《醉翁亭记》一样,《桃花源记》也是一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
一炉,以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和美好情感的文章,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反映桃源人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我的收获《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填空练习《岳阳楼记》填空1、《岳阳楼记》出自_________,其作者是______时期的______,他字____
_,是著名的____家和____家。2、《岳阳楼记》的写作特点是将叙事、__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用“____________”一句交代了写“记”的缘由后,就用“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总起岳阳楼的优美景色,既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从空间上;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时间上写岳阳楼的状美景色,再用“北通巫峡,南极萧湘”写岳阳楼的四通八达,因此,才会有“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由写景自然转入抒情议论。3、作者在写自己的壮阔胸襟和政治
抱负前,先照应前文,用“古仁人”与“__________”对比,用“古仁人之心”与“____________”对比,在此基础上,用了两个________句(修辞手法)引出下文。先用“___________、_________”写“古仁人”(其实就是自己)的壮阔胸襟,既而用“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来具体地写这种胸襟,在此可以用一个“__”字来概括“古仁人之心”,由此自然地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最后用一个______句(
修辞手法)来委婉地表示对友人的规劝之意,同时结束全文。4、文章在第一段用“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写滕子京的政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写“重修岳阳楼”的盛况,同时指出滕子京当时还是“____巴陵郡”,
暗含肯定和赞颂之意。接下去作者就写了不同的“览物之情”:用“_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说明“悲”情;用“__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说明“喜”情。作者明确地表示了自己对这两中感情的_______
_态度,在这里同样有对滕子京的肯定和赞颂之意,然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抒写抱负,最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含蓄地劝勉友人。“古仁人之心”指的是,“二
者之为”指的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退”分别指的是。《醉翁亭记》填空1、本文出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又号__________,____时期的____家和____家。本文生动地描写了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勾勒出一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的复杂感情。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____”字,文章从写琅琊山的远景写到醉翁亭,后用一句名句“________
__”切题,借“山水之乐”道出了文章的主线,最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出全文主旨,写出作者的“__________”的政治理想。3、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就
是____、____和____的结合。在写醉翁亭的景色时,先从“_________”句到“___________________”句由远而近写。这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写琅琊山的外观,又用“_____
___”写山的姿态。后来又借解释亭子名字的来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和下文写亭子周围景色时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来抒写自己娱情山水之意。接着,极力写了滁州人民在幸福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客欢乐的
情景,从侧面显示了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而这才是作者“醉”的根本原因。4、本文在写景上方式各各不同。有从远到近写的;有从早写到晚的:例如,从“______________”句到“_________
__________”句。有从春写到冬的:例如,从“____________”句到“____________”句。有从外在现象写到内在本质的:例如,从“____________”句到“________”句。还有写山间夕照全景的:例如,从“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句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三、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