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12-八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4)页,27.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935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部编版教师之家:www.renjiaoshe.com客服QQ2944937479部编版教师之家:www.renjiaoshe.com客服QQ2944937479八年级语文导学案审批:主备授课学生班级课题《桃花源记》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2、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古今
异义、一词多义);3、整体把握文章内容。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学习重难点:重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导入设计学法指导:小组讨论、合作研讨,对文言经典文
章熟读成诵,培养文言语感。多读多悟,体会其思想感情。预习案1、知识回顾:2、教材助读: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
等。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桃花源诗并记》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和
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3、预习训练自读课文、并完成预习检测要求--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画出停
顿不准的句子。--画文章中难解的字词应特别予以重视的字词。2预习检测:1、给加点的字注音: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黄发垂髫..()便要.还家()及郡.下()刘子骥.()诣.太守()与外人间.隔()2、解释句中划线词语缘.溪
行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仿佛若有光便舍船才通人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咸.来问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足..为外
人道也既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诣.太守寻向所志.4、我的疑惑:探究案1、演讲安排:2、我的疑惑展示:3、阅读读课文(形式要多样)4、重点问题探究展示:第一组思考题:1、从课文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一个什么成语
?2、你认为课文中的桃花源是一个()的地方?3、文中描写桃花源景色的句子有哪些?4、文中描写桃花源村民生活的句子有哪些?第二组思考题:1、桃花源人为什么要躲进桃花源?32、他们对外面世界了解吗?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可能会对他们说些什么?4、为什么桃花源人对渔人说桃花源“不足为外人道
也”?第三组思考题:1、下面的句子说明了什么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2、为什么后人寻而不得?总结:3、知识网络(板书设计)训练案1、片段训练:学习了本文,你想对桃花源人
说些什么?写出你的心里话。2、训练题1).《桃花源记》作者,(朝代)著名诗人。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3.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①渔人甚异之()②具答之()③复前行,欲穷其林()④欣然规往()⑤诣太守()⑥未果,寻病终()43、堂清反馈阅
读1、2、3自然段,回答问题。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①缘:②俨然: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段中的语句。①渔人甚异之:②林尽水源:③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指出这段文字中的三个成语1234).末句中“黄发垂髫”用的
修辞方法是()A比喻B夸张C借代D对比5).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6).这段文字着重写的是什么?由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思建议(我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