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5-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DOC
  • 阅读 54 次
  • 下载 1 次
  • 页数 7 页
  • 大小 99.000 KB
  • 2022-12-11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5-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5-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5-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三页与第四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4 已有1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7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导学案5-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7)页,99.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829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答谢中书书》1、背诵并默写课文。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重点:背诵并默写课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自主学习】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2、教师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

《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山中宰相”―

―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

“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二、整体感知①明确学习目标。②范读课文。a.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把握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③疏通文意:a.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

通文意。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明确重点词语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坠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b.全文讨论,理解文章大意背诵课文。自由竞背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c、教师抽查背诵三、合作探究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山

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答、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答: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答: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

原句)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答:6、“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答: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

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答、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②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小组讨论交流四、课外作业与郦道元的《三峡》相比,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

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

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陶宏景的《答

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答谢中书书》导学案(老师用)1

、背诵并默写课文。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重点:背诵并默写课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难点: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1、借助注释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的生平。【自主学习】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

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3、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

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

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二、整体感知①明确学习目标。②范读课文。a.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把握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

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做到流利地朗读。③疏通文意:a.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如遇有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讨论解决。教师明确

重点词语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夕日欲颓:坠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b.全文讨论,理解文章大意背诵课文。自由竞背在四人小组内互相检查背诵c、教师抽查背诵三、合作探究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答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

美景的。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6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

的表达效果?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②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

山川景色的?小组讨论交流①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②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

变化,动静的结合等。(能分析出一两点即予以鼓励表扬)四、课外作业与郦道元的《三峡》相比,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

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

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52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