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货币银行学11货币需求课件.ppt,共(47)页,715.000 KB,由小橙橙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75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十一章货币需求•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观点及理论模型,了解货币需求的宏微观及其客观性,明辨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的关系,为后几章的内容奠定基础。•教学重点:由货币需求理论的演变引导我们认识货币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当然
集中认识利率的作用。•教学难点:探讨货币需求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受利率变动的影响。第1页,共47页。第一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一、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理论•二、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四、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五、对货币需求理论的
综合评价第2页,共47页。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理论•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分析,后人多用“货币必要量”的概念来表述。假设条件是完全的金流通。基本公式是:•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
速度三因素。第3页,共47页。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理论1.马克思在论证这个问题时有两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前提:⑴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⑵在该经济中存在着一个数量足够大的黄金贮藏。2.马克思进而分析了纸币流通条件下
货币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在纸币为惟一流通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水平会随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第4页,共47页。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1.费雪方程式。这一方程式在货币需求理论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梯。以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
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MV=PT第5页,共47页。雪方程式•2.费雪分析,在这三个经济变量中,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V由于制度性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因而可视为常数;交易量T对产出水平常常保持固定的比例
,也大体稳定的。因此,只有P和M的关系最重要:P的值特别是取决于M数量的变化。第6页,共47页。雪方程式•3.费雪虽然关注的是M对P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从这一方程式中也能导出一定价格水平之下的名义货币需求量:•4
.费雪方程式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动机的影响。PTVPTMV1第7页,共47页。剑桥方程式•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时重视微观主体的动机。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每个人决定持有货币多少,有种种原因;但在名
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总是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有:Md=kPY第8页,共47页。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差异⑴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⑵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
的数量和速度;剑桥方程式则是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存量占收入的比例。第9页,共47页。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差异⑶费雪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
度进行分析,认为人们对于保有货币有一个满足程度的问题。但保有货币要付出代价,这就要在比较中决定货币需求。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第10页,共47页。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1.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
献是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2.投机动机分析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论证,人们保有货币除去为了交易需要和应付意外支出外,还是为了储存价值或财富。第11页,共47页。凯恩斯
的货币需求分析•3.可用于储存财富的资产有二:货币与债券。货币是不能产生收入的资产;债券是能产生收入的资产。但持有债券,则有两种可能:如果利率趋于上升,债券价格就要下跌;利率趋于下降,债券价格就要上升。如果持有
债券的收益为负,持有非生利资产——货币——就优于持有生利资产;反之,对货币需求减少,对债券的持有量则会增加。第12页,共47页。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4.关键在于微观主体对现存利率水平的估价:预期利率水平下降,从而债券价格将会上升,人们必然倾
向于多持有债券;反之,则倾向于多持有货币。5.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负相关。第13页,共47页。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6.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利率水平。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式:M=M1+M2=L1(Y
)+L2(r)7.式中的L1、L2是作为“流动性偏好”函数的代号。凯恩斯也常用“流动性”指货币。第14页,共47页。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1.发展一: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同样也是利率函数的问题。相应地,分别有如下两个函数式:第15页,共47页
。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2.发展二:凯恩斯在论证其投机性货币需求时设定:投资者或选择货币,或选择债券。然而,即使社会财富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现实生活中,微观主体的选择往往是既持有货币,又持有债券,变动的只是两者的比
例。此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事实上并非只考虑收益,而且还要考虑风险,等等。所以,微观主体事实上不得不全面权衡利弊得失,并找出持有货币和债券的最佳比例关系。从而引出了多样化资产组合选择理论。第16页,共47页。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1弗里德曼的一个具有代表性
个货币需求函数:•式中,为实际货币需求。PMd/第17页,共47页。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1、Y:恒久性收入,即预期平均长期收入,与货币需求正相关。2、W:非人力财富与总财富的比,与货币需求负相关。3、rm表示货币名义收益率,认为
M1的货币收益率可视为零。4、rb和re分别为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和非固定收益的证券收益率,当它们增大时,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增大,对货币的需求就会减少。因素。第18页,共47页。货币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5、1/p·dp
/dt是预期的物价变动率,属于机会成本变量,与货币需求负相关。•6、U为收入以外的可以影响货币效用的其他因素。第19页,共47页。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评价•(一)考察对象的演变从金到纸币再到一切可称为货币的金融资产,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二)考察范围的扩大费雪及其前人从宏观总量上考察货币需求,而开始于剑桥学派的思路则是转折于微观主体行为的持币动机,从而扩大了对货币需求考察的范围。第20页,共47页。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综合评价•(三)货币职能的发展仅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问题,那么纳入视野的就只
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考察角度转向微观,所需求的就不只是起流通职能的货币,还有起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第21页,共47页。第二节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一、对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的理解•二、“1∶8”公式的产生及其
意义•三、一个有争议但流传甚广的公式第22页,共47页。对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的理解1.上世纪50年代建国之后,是在与西方经济学科基本隔绝的条件下,只能就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论探讨货币需求问题。2.主要涉及
的方面:——货币必要量所说的“货币”,是只包括现金,还是既包括现金又包括银行结算存款。第23页,共47页。对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的理解——必要量公式右端的分子,除可“商品价格总额”,是否还是应该列入各种支付。——企业感到的资金短缺是否是货币供给不足。——贮藏钞票的需求是否也
构成货币必要量的内容……第24页,共47页。“1∶8”公式的产生及其意义•1.所谓“1∶8”,它的具体含义是,每8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1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如果按公式计算的值为8,则可判断货币发行量适度,商品流通正常。公式
极简明:流通中货币量(现金)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第25页,共47页。“1∶8”公式的产生及其意义2.这个公式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由银行工作者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公式始终是有实用价值
的衡量的尺度。这是由于公式反映了商品供给金额与货币需求之间的本质联系。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公式日益不能用来解释货币流通的现象。第26页,共47页。一个有争议但流传甚广的公式1.改革开放不久,提出了这样的公式:•或物价
上涨率预期(或计划)经济增长率+增长率货币供给PYM第27页,共47页。一个有争议但流传甚广的公式2.上世纪80年代前期提出后,曾引起很多争义。但在如何确定年度计划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实际操作中,在如何估价货币供求对比形势中,往往引以为据。第28页,共47页。第三节货
币需求面面观•一、主观的需求与客观的需求•二、名义的需求与实际的需求•三、考虑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需求•四、发挥产出潜力的货币需求•五、货币需求是否是一个确定的量第29页,共47页。一、主观的需求与客观的需求1.就宏观角度而言,货币需求函数中各
个变量的客观性决定了货币需求是客观的范畴。就微观主体而言,主观持有货币的意愿和判断起决定性作用,货币需求好像成为“主观”的。第30页,共47页。主观的需求与客观的需求2.宏观货币需求是微观货币需求的集合,那么在微观货币需求形成中起作用的人的心理因素,也不能排除在宏
观货币需求分析的视野之外。不过,从整个社会来看,人们对有关变量变动的反应以及心理变化,是受客观社会条件所制约并有共同的规律。因而应该承认,从微观视角论证的货币需求同样是客观的范畴。第31页,共47页。主观的需求与客观的需求•3.决策当局的主观选择也是宏观货币分析中的一个不能
予以忽视的因素。第32页,共47页。二、名义的需求与实际的需求1.名义需求与实际需求区别在于是否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通常分别由以下符号表示:;PMddM第33页,共47页。名义的需求与实际的需求2.正确区分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有利于宏观形势判断和政策选择。如在价格水平
变动较为明显的条件下,比较年度之间货币需求的变动,必须消除物价因素之后才有可能进行。第34页,共47页。三、考虑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需求1、服务于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比如,2001年6月份起,人民银行广义货币供给M2的统计口径中就增加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
金”。2、需要研究的是金融资产交易的需求应如何纳入货币需求模型。这要求严肃的科学论证。第35页,共47页。四、发挥产出潜力的货币需求产出潜力是指部分闲置的、有结合可能的资源,所蕴蓄的有效产出增长的可能性。能够促成上述
资源结合而投出的货币是经济过程之所必需,是客观的货币需求。第36页,共47页。五、货币需求是否是一确定的量1、事后分析中的货币需求可以认定是一个确定量。2、事前,从微观角度来考察,在收入给定的条件下要受消费倾向和多种机会成本变量的影响,而影响不可能是精确的。从宏观角度来考察,经济生活中的
不确定、不稳定和难以预期的因素也会使那些相关关系极强的因素之间并非只能形成一个精确的数量比例。这样,本期或下期分析中的货币需求只能是一个具有一定宽度的值域。第37页,共47页。货币需求是否是一个确定的量第38页,共47页。第四节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与宏观角
度•一、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二、中国城乡居民资产选择•三、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四、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结合第39页,共47页。一、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1.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称之为货币需求
分析的微观角度。2.货币需求的研究任务首先是识别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通常划分为三:⑴规模变量,如收入和财富;⑵为机会成本变量,如利息、物价变动率;⑶其他变量,如制度因素等。第40页,共47页。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3.将机会成本变量引入货币需
求模型或函数,是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问题的典型表现。这一发展是提高货币需求分析的转折点。4.这样的分析并不神秘。几十年来,我国的银行工作者经常从事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问题是需要提到理论高度。第41页,共47页
。二、资产选择1、资产选择的方向:购买的金融资产、持有现金和购买实物资产。2、资产选择的条件:⑴基本消费支出后有相当的剩余货币收入。⑵可供选择的多样化的资产是资产选择的前提条件。第42页,共47页。中国城乡居民资产选择1.城市居民家庭持有的金融资产上升速度极快。2.资产
选择已成为多数中国城乡居民,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安排货币剩余的一个内容。3.利率信号的导向作用已可以观察到。第43页,共47页。中国城乡居民资产选择第44页,共47页。三、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1.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一种从总体上考察
货币需求的方法。2.准确地判断总体货币需求的水准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关键。3.在实践中,有时采用修订后的微观货币需求模型进行宏观分析。第45页,共47页。四、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结合1.微观角度的分析是解释货币领域种种矛盾和变异现象的重要依据。2.宏观分析则
在于根据可以解释货币需求的变量来估算总体货币需求作为货币供给决策的依据。3.两者不能偏废,要配合进行。第46页,共47页。复习思考题•1、如何理解货币需求的概念?•2、试评价各种货币需求理论及其贡献。•3、你认为应如何建立中国的货币需求
•函数。•4、对资金的需求与对货币的需求有何•异同。5、为什么必须重视从宏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二者应如何结合。第47页,共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