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学设计6-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6)页,53.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747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学科语文年级八年级授课教师张立新课题《望岳》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杜甫诗歌的创作风格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学生能准确流畅的背诵诗歌;3.通过朗读与品析相结合,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4.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不畏
困难、勇于攀登、志存高远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1.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培养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中名句的深层意蕴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设置法、品读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导入朗读全诗,整体感知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追寻唐
诗里的美景》唐朝的诗句,字字珠玑,笔笔生花;唐诗里的山河,更是卷卷迷人,篇篇锦绣,你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是太白笔下壮观的庐山瀑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心中雄浑的大漠风光;”“气蒸云梦泽,波撼
岳阳城”,这是浩然眼中磅礴的洞庭之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又怎能不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提及诗人,我们不能不想到杜甫;提及祖国山河,不能不提到
五岳之首泰山。今天,就让我们随杜甫去领略泰山的美景。二、知人论世,识作者(一)检查预习:考考你◆杜甫,字,自称“”,世称“”。◆杜甫是代最伟大的主义诗人,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齐名,并称“”。◆他的诗篇象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
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故他的诗歌被称为“”。◆在文学史上,他把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更高更成熟的阶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他本人也被看做一带代宗师,被尊称为“”。(二)走近杜甫
用心倾听、感受学生抢答以诗情画意的语言,引导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体会唐诗的语言魅力,创设一种优美而典雅的语言氛围,自然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之中。考查学生信息搜集与筛选能力美读全诗,把握情感师阐述:李白是仙,杜甫是圣。仙是超
凡脱俗的,李白一生都在作浪漫的想象飞行;而圣是超凡入俗的,杜甫大半生都在个人、黎民、国家现实的荆棘与泥沼中行走跋涉。他一副肩膀,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诸如《三吏》《三别》等那一首首离乱时世的悲歌,满载着一个文人的正义与良知,化作了一道永恒的风景!主要诗风:沉郁顿挫(三)写作背景唐玄
宗开元二十三年,杜甫赴洛阳应试落第,24岁的诗人开始了潇洒地漫游生活。这首诗是作者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南、河北省)一带,游泰山时所作,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年轻的诗人那种蓬勃朝气与非凡才志。本诗风格:昂扬俊朗三、朗读全诗,明诗意(一)生朗读诗文,读
准字音,认准字形(二)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疏通全诗大意1.先弄清重点加点词意思,再简单了解大意2.我来讲,你来吟四、品读诗文,入诗境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杜甫笔下的泰山具有怎样的特点?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试体会语言的妙处。重点预设:1.指导朗读,体会首句中“夫”字的味道。
2.将“造化钟神秀”改为“峰峦显神秀”好不好?为什么?(引导学生体会“钟”的妙处)3.将“阴阳割昏晓”改为“巨柱擎云霄”,效果有何不同?(引导学生体会“割”字的妙处)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写景的层次美:远望:雄伟连绵近望:
神奇秀美、高峻奇险细望:幽深生倾听,并做简要摘记生读,倾听学生展示读,生互相评价全班齐读生讨论交流生结合诗意对句生品析交流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杜甫创作风格,激发学生对一代“诗圣”的景仰之情引导学生初步认知杜甫早期创作风格,为更深入的理解本诗作铺垫初读诗文
,读顺整体感知诗意,为下文研读赏析作铺垫培养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感受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赏析交流,品味妙处涵咏诗文,感悟提升五、吟诵诗文,品诗韵教师在引导学生品析语言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对泰山的赞美之
情、渴望登临顶峰的期盼之情以及诗人自信、豪迈、乐观、进取的情怀。(重点引导学生语速、重音、拖音、语气等的把握)六、妙笔生花,绘诗景在品析与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凝练含蓄的语言生动具体的描述出来。温馨提示:巧用修辞—让你的语言生动起来大胆想
象—让你笔下的画面丰富起来进入情境—让你的文章多几分情感教师范例:◆荡胸生曾云那峰顶的云雾似轻纱,似柔梦,恍若仙境。那险拔巍峨的泰山静默于天地间,敬受人之仰望;那层层升腾起的云霞,仿佛直达人的心底,驱尽心中所有的阴霾,令人胸怀激荡,
心驰神往!◆决眦入归鸟伴着落日的余晖,飞鸟相与还。伫立在傍晚的清风中,凝眸那归林的鸟儿,直至杳无踪迹,才蓦然觉得眼角似要裂开般。不禁感叹:好个幽深的泰山!天地万物在你的面前何其渺小!六、品读名句,悟诗情引导学生讨论:(一)悟诗情1.文章最后两句话,
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二)悟人生学生随教师朗读学生自由朗读集体表演读生自主创作展示交流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并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培养学生的古诗朗读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这是对古诗的创造性翻译,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
一方面也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搭建了平台。并在写作交流中感受诗歌的语言美进一步把握诗的情感美与结构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探究:无论是《关雎》还是《蒹葭》
读起来都给人琅琅上口之感,原因何在?(二)再读诗文,感知文意,情境再现(师巡回指导)1.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1)文中用来形容蒹葭的三个叠音词依次是:、、,它们的意思是:(2)文中主人公苦苦追寻的人是“”,是意思。(3)在写主人公
追寻伊人的历程中有两个反义词组,它们是“”和“”,分别是的意思和的意思。(4)主人公追寻“伊人”的道路是艰险而漫长的,依次从从、、事三个短语中可以看出来。(结合注释理解它们的意思)(5)文中“伊人”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词语),这种空间的不断变化恰恰体现了“伊人”
给人的。之感。(用你认为最恰当的一个短语来形容)2.探究:通过疏通文意,你发现此诗与《关雎》在篇章结构上的共同点了吗?3.小组合作,创意表达(多媒体出示)翻译诗文,情境再现:合理想象,力求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地表达!教师范例:那风中
摇曳的茂盛的芦苇啊,那白露已凝结成美丽的晨霜;我那魂牵梦萦的心上人啊,就伫立在那秋水茫茫的远方。我要沿着河水逆流而上去追寻她渴望到达她的身旁,但道路艰难而又漫长!我要沿着河水顺流而下苦苦寻觅她的踪迹,她却仿
佛就在那茫茫河水的中央,只留给我咫尺天涯的惆怅!学生赏析交流,畅所欲言生简单整理、摘记学生畅所欲言。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感受《诗经》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由对“伊人”的联想想象,引导着学生更深入的个性化的理解“伊
人”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执著追求生命里的美好,拥有充实而美丽的人生,从而实现了对诗歌的感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4.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三、三读诗文,体会情感,读出韵味教师适时点拨,指导朗读,并引导学生感受本诗
的重章叠句之美(多媒体出朗读提示)四、四读诗文,《蒹葭》寻美1.(多媒体出示)用心品味诗中语言,请从景物描写、词语妙用、章法结构、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自由赏析或提出质疑,准备与大家交流分享。(教师做好适时引导、点拨)2.教师小结:《蒹葭
》之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重章叠句的回环美;双声叠字的音韵美;虚实相生的朦胧美;执著凄婉的情感美;可谓是:情真景真,风神摇曳的绝唱思心徘徊,百读不厌的杰作!五、五读诗文,感受人文情怀(多媒体出示)1.诗中的“伊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最想用哪个词来形容?2.你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想一想,诗中
的“伊人”除了指心上人,还可能指什么?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感悟分享:(多媒体出示)人生小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人生的历程中,总有一些美好的东西让我们倾心与忘我,成为我们风雨兼程的理由。纵使注定不能拥有,但这一路的风景足以温暖我们孤寂的情怀;纵使永远无法抵达,但这一
路的追寻足以充实我们的灵魂!其实只要拥有了这样一段刻骨铭心的历程,足矣了!所以,伫立在梦的河边,让我们固执地说一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布置作业1.将本诗改写成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2.为本诗写一段赏析评价语(以上两个作业,可任选其一完成)板书设计《诗经·秦风》美好憧憬执著追求
无奈惆怅音韵美结构美意境美情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