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PPT课件4-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ppt,共(16)页,2.195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739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登幽州台歌演讲人:曾双、许昆博、盛梦煊、刘佳新、张子豪作家作品陈子昂(约公元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至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他论诗标榜汉魏风骨,反对齐梁绮靡文风,所作诗
歌以三十八首《感遇诗》最为杰出,诗风质朴浑厚,受到杜甫、韩愈、元好问等后代诗人的高度评价。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
深的认识。公元698年(圣历元年),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使之冤死狱中。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中心意旨《登幽州台歌》:此时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使人抑郁已久的悲愤心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结构思路{}登幽州台歌俯仰古今时间绵
长登台远眺空间辽阔心情苦闷怆然涕下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内容解析:古人、来者见前、后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时空概念统一的时空结构{{客观所见主观所感空旷苍凉悠悠往古莽莽旷野抒情主体念}:遥遥未来虚空无限表达技巧1、在语句方面,此诗深受《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
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语句从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2、在句式方面,采取长短的交错楚辞体句式。上面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前两句音节
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个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原文和译文登幽州台歌陈子
昂前不见古人,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后不见来者。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念天地之悠悠,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独怆然而涕下!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诗题解析:幽州台幽州台即黄金台
,又称蓟北楼,为战国燕昭王所建,故址在今北京市西南的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在公元前213年执政后,励精图治,广招贤士,为了使原来国势衰败的燕国逐渐强大起来,燕昭王建黄金台,置金于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
毅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后来乐毅带领大军攻打齐国,攻陷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使齐国几乎灭亡。燕昭王在建黄金台广筹振兴国家大计,并树立了自己贤明哲睿、招贤纳士的良好声誉。登幽州台歌——注解1.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广大。2.怆然——伤感的样子。3.涕——眼泪。---------------------------------------------------------------4.前——向前看。5.念——
想到。登幽州台歌——鉴赏诗的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
登幽州台歌——鉴赏诗歌的后两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1、景藏情中藏于情中的“景”是一种“虚景”,它来自诗人的情思,但它反过来又
进行负载和寄托。诗人的直抒之情、“虚景”所载之情与景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种孤寂、幽深、寥廓的意境。2、沉郁悲壮诗人旷视四野,思接千载,把悠悠之天地、古今之贤人统笼于笔下,然后直抒胸臆,径吐块垒。哀而不伤,悲中有壮。3、长短参
错的楚辞体句法前两句五字三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六字四顿,音节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喟然长叹的情景。思考与练习1、为什么说本诗的格调为沉郁悲壮?2、本诗主旨在封建社会有何普遍意义?3、此诗篇幅虽短,但内涵丰富,如何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