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古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10-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DOC
  • 阅读 40 次
  • 下载 1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41.000 KB
  • 2022-12-1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16课《古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10-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6课《古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10-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2 已有1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16课《古文两篇-爱莲说》教学设计10-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4)页,41.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718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题:《爱莲说》沂水县黄山初级中学刘敬波教学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及其特点。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诵读课文。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4.体会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悟做人的道理。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2.朗读并背诵课文。教学难点:写

菊、牡丹对表达中心的作用。(理解作者运用“菊”“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教具:多媒体课时:一课时(前言:今天很荣幸和老师们一起参加这次研讨活动,多谢石主任给我这次发言的机会,通过刚才分组研讨、交流,我再一次感受到了在座的老师们扎实的基本功、先进的教

学理念,同时也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滞后。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个个是精品,老师们的发言字字珠玑,真是获益匪浅!在此,我也只好班门弄斧,请多多包涵!下面说一说我备这节课的思路。)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第一个环

节: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个导语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了“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为后面的各环节做好了情感铺垫。)同学们,谁能说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徽是由哪种花构成的?(生答:莲花)澳门人民之所以选择莲的形象作为自己的区徽,是因为澳门不但莲多、莲美,还因为

莲花能象征澳门人渴望回归祖国的纯洁、高尚的心。无独有偶,宋代哲学家周敦颐也特别喜爱莲花,写下了千古传颂的颂莲言志的名篇《爱莲说》(板书课题)。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他是怎样借描写莲花来抒发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二、检查预习:(过渡:第二个环节:检查预习。导入新课后

,就开始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检查预习的内容主要是“文学常识”和“生字读写”这两个学前目标,然后围绕这两个目标设计2—3道题。我是这样设计的:1.……2.……3.……3道预习

检测题做完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以便学生对作者及文体“说”能有更为准确全面的了解,从而能达到快速、深刻地理解课文的目的。)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字,朝代哲学家。2.本文是一篇(文体),通常借说明。3.生字读音:甚蕃

.()濯.()清涟.()淤.()泥亵.()玩鲜.()有闻◆教师补充有关作者及文体知识:1.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州(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

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2.“说”是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或“说说喜爱莲花的道理

”)(过渡:由介绍“说”这种文体,引发这样一道思考题:课文标题《爱莲说》的意思是什么呢?生答……然后教师追问:作者究竟为什么爱莲花?作者想通过爱莲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朗读课文。朗读课文是我设计的第三个环节。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将朗读教学贯彻课堂始终

,后面的“疏通文意”“研读课文”“背诵课文”等环节,我都安排了朗读训练,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齐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借此落实教学目标。关于本课的朗读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三、朗读课文:1.自由朗读。要求读音正确、注意朗读时的节

奏、语气、语调。并把自己朗读时的困惑做好标记。2.小组解决朗读难题,把好朗读关,让每个学生都能熟练朗读,并划出朗读的节奏。3.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4.任意

抽取2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朗读效果。5.学生轻声通读课文,读出感情。6.齐读课文。要求声音洪亮,精神饱满。(过渡:“朗读”这一环节着重体现了《新课标》“在教学中尤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学生在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

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结合课下注释、抓住关键词进行翻译,并互相讨论疑难问题,达到对课文内容的基本理解。这是本课的第四个环节——疏通文意。翻译是文言文的重点,应多安排时间落实,在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四、疏通文意:1.分组自学。参照注释和工具书,先独立翻译,并标出不懂之

处。2.小组内解决难以翻译的句子,教师可点拨。3.师生互动,检测翻译效果。可采用提问法、出示检测题等形式进行。(见《学案》)提到《学案》,我插上两句题外话,在日常教学中我大多采用教案与学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学案中得到巩固提高,而且我在学案中设计的问题与中

考紧密相连,力争每篇课文都与中考亲密接触,教学效果不错,不妨一试!言归正传。小结:理解了文意,学生应知道作者为什么这样爱莲花了,然后让学生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在读中感受语言美、形象美!五、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五个环节:合作探究,研读课文。在疏通文意

的基础上研读课文,赏析文章的内容、写作手法、作者情感等等,给学生出示思考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一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我是从3个方面进行设计的……)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质:出示问题组:○1作者爱莲的什么呢?○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赞美了莲花的哪些品质?小组讨论,然后展示成果:(成果展示后教师进行小结……)○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表格展示:描写角度语句品质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

涟而不妖高洁质朴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芳香风度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清高小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做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

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然后让学生用朗读..来传达对这句话的理解,要读得有层次...、有感情...。教师给予朗读指导:“予独爱莲”是统领语,“之”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轻读。以下三层,要读出层次感。前两层亦可用描写语调读,有审美感情,读后作稍长停顿,再出末句,以突

出莲的品格。2.理解运用“菊”“牡丹”来正衬、反衬的作用:出示问题:●作者写爱莲的同时,也写了陶渊明爱菊和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思考这个问题,教师可进行思路点拨:让学生回忆以前课文中学过的衬托手法的运用,然后举一反三,再来理解本文

衬托手法的作用。如鲁迅在《社戏》里为了突出双喜、阿发等一群农家孩子的欢快心情和摇船的本领,除了运用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样童话意味十分浓厚的比喻进行正面描写之外,更以“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从

侧面进行烘托,尽管看上去只是轻轻的一笔,但双喜他们的聪明能干,都是作者通过对他人的神情、表现、反应等描写来实现的。又如汉乐府《陌上桑》在描写秦氏女子罗敷的容姿美貌时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

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里作者就是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等次要人物的举止行动的勾画来衬托主要人物秦罗敷的。】小组讨论,然后展示成果: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牡丹”来衬托莲花。作者写陶

渊明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用菊花衬托莲花,也是用陶渊明来衬托他自己。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从而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3.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出示问题组:○1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

三种人?○2作者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小组讨论,然后展示成果:○1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2爱不同的花象征不同的生活态度。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作者

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惋惜之情。作者世人对爱牡丹,贪慕富贵,作者对此厌恶鄙视。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高洁品格的人,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然后我再次安排了朗读训练,

让学生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读..第二段,并进行朗读指导: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是什么句式?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根据刚才的讲解,让学生读课文,尝试揣摩语气,齐读..课文。小结:这一部分是

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污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渝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过渡:在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形式,以达

到对课文内容、写作手法、作者情感等内容的深入理解,我感觉教学效果应该是不错的。第六个环节是:背诵课文。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音韵之美、内容之美及作者的品德之美。)六、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让学生把书合上,根据黑板上的提示背出这篇课文来,齐背..《爱莲说》

。◆板书设计:爱莲说陶渊明——独爱→菊(衬托)——隐逸者←惋惜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托物—————————————言志(过渡:第七个环节:布置作业。我是这样设计

的……通过作业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七、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仿照《爱莲说》一文句式,任选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草树木写一段托物言志的短文(150字左右),并试着运用衬托手法加以表现。(课堂交流学生习作,找出闪光点集体欣赏。)

结束语:以上是我对《爱莲说》这篇传世佳作的粗浅设计。老师们听完后,可能都感觉到这是很普通的一个教学设计,的确如此。我设计的这节课是课堂实用型的,适合大多数老师讲授这篇课文,因为石主任花这么大精力,目的就在于让

我们一起研讨课堂教学——文言文和散文的教学流程,让教学内容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搞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我们要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扎扎实实、让学生学有所获的课堂教学。所以,在这里我展示的是《爱莲说》这篇课文的整个教学流程以及每个环节是如何设计的,希望老师们能从中有所获益,你我能

产生一点共鸣,今天所说也就没有徒劳。谢谢石主任和各位老师,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68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