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6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7-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2)页,20.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679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最后一课》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前后变化,把握人物形象。2、感悟文章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讲课之前,老师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爱我们的祖国都有哪些表达爱的方式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是关于爱国的,他就是法国作家都
德的《最后一课》,它是通过什么来表达爱国情感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文章,感受人物浓浓的爱国之情。(板书课题、作者)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扫清阅读障碍,强调重点字词2、课文标题是“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呢?3、作
为为法国人的他们为什么不能学习自己的母语了呢?出示写作背景,导入新课三、重点研读小弗朗士1、该怎样去学习一篇小说呢?上海大学文学博士葛红兵教授曾这样说过“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课件)这就告诉我们要想真正读懂一篇
小说,就要从字缝里去寻找,从字里行间去品味,去揣摩。今天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去学习《最后一课》2、齐读11段中韩麦尔先生的开场白,问听到这段开场白,你有怎样的感受?3、在这最后一课上,小弗朗士有怎样的情感变化?跳读文章,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小
弗朗士情感变化的句子,并做旁批,写出最真实的感受。归纳明确:小弗朗士对老师、对母语、对学习、对祖国、对侵略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一个贪玩调皮的顽童成长为一个热爱学习理解老师、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的懂事的孩子。引用老舍先生在《猫城记》中的话:“在亡国的时候,才
体会到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相互关系是多么重大!”在民族危难的时候,一个孩童长大了,觉醒了!四、重点研读韩麦尔先生过渡:小弗朗士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呢?有一个人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他是谁?1、韩麦尔先生以
前是一个怎样的老师?2、在最后这一课上,韩麦尔先生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分析“可怜的人”:A离开生活了40多年的地方,割舍不掉;B离开学生,离开祖国;C醒悟到爱国,却不能为祖国做事。D作为教师,他只能教书,他热爱自己的祖国,却无能为力。)分析“高大的人”:A、把爱国情感传递给学生,点燃了
别人爱国的火把。B、坚守自己的职责。C韩麦尔先生通过自责,唤醒更多的法国人对法语的热爱。D重点研读赏析24----29段。五、提高升华1、总结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在这节课上的变化:在这堂课之前,小弗朗士是贪玩的幼稚
的,但是后来他变得懂事爱国;在这堂课之前,韩麦尔先生是严厉的不负责的,但经过这堂课,他变得可怜而又高大。2、总结他们的共同点:他们都是一群小人物,在没有亡国的时候,他不知道什么是“国”,什么是“国家”
,但是当他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能说,当他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熟悉的深爱的家园的时候,他们终于意识到了隐藏在自己内心的那份强烈的爱国情感。3、归纳小说主题:小弗朗士也好,韩麦尔先生也好,都是普通人,正因为普通,他们
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们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其实就是所有法国人民的爱国体现。作者都德的这篇小说就是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六、拓展迁移《最后一课》来到中国已经90多年了,至今影响了中国几代人,大概它的魅力也就在于
此吧。记得我们开课之前,每个人都表达了对爱国的认识,学完这篇文章后,你对母语或者爱国是否有了更深的理解呢?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伟大的民族,那份爱国情感推动了民族前进的脚步,正是因为有了那些前仆后继的爱国者,正是这份薪火相传的爱国精神,历史的
天空才如此辉煌壮丽。同学们,爱我们的母语吧,爱我们的祖国。七、布置作业推荐阅读1、《最后一课》的姊妹篇——《柏林周围》2、郑振铎的《最后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