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6课《最后一课》教学设计1-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8)页,40.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679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学科语文课题7、最后一课课型教学目标知识能力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小说的要素。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过程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小说的要素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时间4个课时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设计意图第1课时(总第课时)一、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这个短
篇小说,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二、作者简介:都德,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
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三、小说文体简介: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
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4.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5.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
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6.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7.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积累知识四、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
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从故事情节来看:这篇小说可分为课前、上课、下课三个部分,也可分为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四个部分。第2课时(总第课时)一、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平日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学生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
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穿戴一般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二
、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课文第1-6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这些描写的作用是:1、写了上学
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2、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3、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三、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明确: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
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
“最后一课”的结束。四、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1、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热爱法语;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2、小弗郎士心情变化:快乐—激
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五、练习与作业试着分析韩默尔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第3课时(总第课时)一、复习巩固。1、字词听写2、小弗郞士有哪些转变?二、分析:韩默尔先生形象。1、先生与学生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
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2、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三、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明确:作者善于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1、找出韩默尔先生的语言:明确: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
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2、动作、神态: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
走似的。——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四、基础掌握: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五、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1、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的
权利。表现了十分痛苦的心情。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3、为什么小
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六、练习:小作文,介绍韩默尔先生(300字左右)第4课时(总第课时)一、展示:对韩默尔
先生的精彩表述(指名展示)二、品味语言。1.读24-29节。问题: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
,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三、总结课文1、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
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2.写作特点: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人物语言、
动作表现心理活动。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四、师生互动,解决问题。一、读准字音晃眼()征发()思量()钥匙()()挟着()碑帖()哽咽()郝叟()()诧异()妥帖()请帖()祈祷()()服帖()字帖()
一帖药()捂着耳朵()二.给注拼音的填上汉字:duó()步wǎn()转tān()开沙tān()tān()痪kuàng()课kuàng()产ào()悔cǎn()白紫téng()瀑布téng()细浪三.给形似字注音组词:幸_____()钩___
___()赫()辛______()钓______()郝()四.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1.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答:A.喧嚷扰乱B.声音大而杂C.喧哗沸腾D.喧哗热闹2.我看见这些情景,正在诧异。
答:A.惊叹B.惊奇C.纳闷D.心里不明白3.“我也不责备你,小弗郎士,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答:A.批评指责B.处罚C.埋怨D.严厉地责骂五.依据课文,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1.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哗、喧嚷、喧闹),就是
在街上也能听到。2.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装进、送进)我们的脑子里去。3.他们像是用这种方式来感谢我们老师四十年来忠诚的服务,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敬佩、敬仰)
。六.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答:A.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B.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C.„„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
大门的钥匙。D.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七.阅读。文段(一)①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②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③许多人站在镇公所最近两年发出坏消息的布告牌前。1.选出下
列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答:A.以上三段文字是对小弗郎士上学路上所见所闻的描写。B.以上三段文字是自然景物的描写。C.以上三段文字是对社会背景的交待。D.以上三段文字是对小弗郎士心情的描写。2.以上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种说法,选出正确的几项,将序号填入括
号中。答A.表现小弗郎士是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B.说明课外的生活是那么有趣,小弗郎士因此不愿上学。C.暗示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法国战败,阿尔萨斯成了沦陷区。D.表现小弗郎士上学路上心情愉快。E.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社会环境形成对比,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
。文段(二)语法课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
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好像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1.这段文字是对教室什么的描写,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A.是对教室里在座的人的学习态度的描写。B.是对教室气氛的描写。C.是对
先生讲课情况的描写。D.是对教室里在座的人的介绍。2.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的方法?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A.语言描写B.心理描写C.动作描写D.肖像描写答:3.“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一句表达了小弗郎士
怎样的感情?答:痛恨侵略者,嘲笑他们的愚蠢。文段(三)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
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1.这段文字开头写钟声和号声有何作用?答:交待了背景,渲染了气氛,标志着“最后
一课”的结束.为人物形象和主题的升华做了烘托和铺垫。2.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答表现了韩麦尔内心的凄苦愤懑已到了难以言状的境界3.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答: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惨白的脸色
感到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失去祖国的悲愤、痛苦的心情。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使小弗郎士觉得他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而且是一位爱国志士,所以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作业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