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最后一课》导学案6-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DOC
  • 阅读 39 次
  • 下载 1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33.500 KB
  • 2022-12-1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6课《最后一课》导学案6-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6课《最后一课》导学案6-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2 已有1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6课《最后一课》导学案6-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4)页,33.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6786.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7最后一课【学习目标】1.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小说的要素。3.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的作用。【学习内容】书本P47—P55【学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一、课文导读:故事导入法。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人们对广阔的天空十分的向往,非常想知道天堂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于是

他们决定要建造一座通天塔,顾名思义,就是通向天的塔。由于人们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工程进行得很快。眼看着这塔直耸入云霄,上帝就开始慌了。他必须阻止人们这样做。上帝设法让人们说不同的语言,这样人们就听不懂自己的搭档

们在说什么,无法交流沟通,无法协作,大家都在吵嚷喧哗,这样通天塔的工程就不了了之了。大家说,语言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啊?(明确:交流沟通,促进团结,加强合作)由此可见,语言对于一群体来说十分重要。它是人们心与心交流的纽带,是思想能够碰撞出火花的必要条件。不同的语言能够让建造通天塔的大

军由团结一心成为一盘散沙,当然同一语言也能让一个涣散的民族充满凝聚力。所以,当一个民族,法兰西民族,被奴役被压制时,一位法语教师大声疾呼,要掌握、记住自己的语言,从而团结起来,冲破封锁和统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一课《最后一课》。二、走进文本:1、字词积累:给加粗字注音。郝叟()哽()祈祷()

诧异()惩罚()踱来踱去()2、了解作者、背景:(1)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

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2)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

,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第三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

,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3)小说文体简介:①小说

: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之一。②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③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④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

、结局。⑤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⑥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三、整体感知:1、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这篇小说中出现的

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2、根据故事情节可把课文划分成哪几部分?明确:小说以“

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课前、课中、课后的顺序来安排情节。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

课”的结束。(三)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平日上课最后一课气氛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学生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

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4、内容探究:(1)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课文第1-6段中分别有这样的描写,请在文

中划出来。“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士兵正在操练。”“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这些描写的作用是:①写了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普鲁士士兵操练和两年

来一直有坏消息,这就巧妙地暗示了时代背景。③许多人围观新的布告,但究竟出了什么事却未直接写出;这使读者产生悬念,吸引读者急于读下去。(2)小弗郞士在最后一课上,思想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找出描写其心理变化的语句。明确:小弗郞士的转变在全篇反映得很明显:从天真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

——热爱法语;从无忧无虑的幼稚——热爱祖国;从不懂事、害怕老师——留恋、理解、同情、敬爱老师。小弗郎士心情变化:快乐──激愤──难过──懊悔──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对老师的爱戴。韩麦尔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

法语,被无辜赶走,令人痛心。小弗郎士对老师深切地敬爱,同时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3)韩麦尔先生是怎样一个人?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热爱自己工作的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4)小说刻画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有哪些?能够反映人物当时的什么

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作者善于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韩麦尔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进行。平时老师穿戴一般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后排板凳一向空着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个个看来都很忧愁。①

语言:在文中用横线画出小说通过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讲的话,表现了他对祖国、对祖国语言、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对祖国儿童深厚的爱和无限的希望,以及对国土沦陷的深切的悲哀和痛苦的思想感情。②动作、神态: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小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内心激动、沉痛、

依恋、悲愤的心情,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精神。★明确小说人物的分析方法:读描写——析形象——揭根源。(5)体会重点句的深刻含义。①为什么说“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明天永远没完,拖的结果是连祖国的语言都还不会说,却已经失去了学习祖国语言

的权利。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痛苦的心情。②“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不会忘记恢复国土,争取自由,所以好像拿

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③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小弗郎士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自觉地努力学习,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5、语言赏析:读24-29节。思考:①课文中“忽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说明大家感觉这最后一堂课

过得非常快,不知不觉到时间了。也表明大家学得认真、专心。②课文中“我──我──”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读?从语言形式上看,两个破折号表示哽住了,说不下去。应以悲愤的感情拖长。从内容看,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心情悲痛,百感交集的复杂心情。③怎样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

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字的含义是什么?在最后分手时有很多话要讲,但激动得说不出来,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这两个字表示坚信法兰西祖国必胜,让人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这是韩麦尔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三、小结课文:文章通过阿尔萨斯省

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沦陷区的法国人民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四、我的困惑: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62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