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5课《黄河颂》导学案7-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5)页,43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675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6《黄河颂》导学案撰稿人:周立霞审稿人:李晓红一.学习目标1.把握诗文基调,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2.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感知诗的内涵,合作探究诗歌所表现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强烈的爱国感情。二.学习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
强的精神三.学法指导(1)学习前搜集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介绍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加强对诗歌内容的详细理解。(2)注意结合平时阅读、参观和观看影视作品等知识积累,知道中华儿女感人的英勇事迹,为解读诗歌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打下坚实的基础。(3)注重有感情地诵读
诗歌,做到在读中了解内容,在读中品味鉴赏,在读中培养感情。(4)品析诗歌的语言,用想象丰富其内涵。四.学习课时:2第一课时一.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雄壮激越的音乐演唱和朗诵来感染,调动学生。二、预习导学1.生字注音气魄.()哺育..()山巅.()澎
湃..()劈.开()狂澜.()屏障..()浩荡.()臂膀.()九曲.连环()2.资料链接:(1)、关于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
学教师。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文艺报》《人民文学》
主编。(2)、相关知识:《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张光年)为配合音乐家洗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
《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诗中雄奇的想象与现实图景交织在一起,组成一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二、自主学习(一)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
深对课文的理解。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诵读。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二)诗歌的朗诵要点质疑: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三、合作释疑1、这首
诗歌的主要内容是歌颂黄河,在歌颂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觉得这些句子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2、歌颂黄河的部分能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3、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
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四、质疑交流学习贵在发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难或疑惑?提出来与同学交流。五、迁移延伸1、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有些诗直白抒情,风格豪迈,有些诗则委婉含蓄。你认为这首诗属于哪一种?为什么?你还能从学过的诗歌中再举
出一两例吗?2、再次朗读: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齐读诗歌,共同赞颂黄河,歌颂伟大的中华民族!六、同步达标1、根据你平时的积累,写出三个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并标明作者及出处。2、和黄河有关的俗语、谚语、名言很多,请你写出其中的一条,并简要介绍相关的故事
。《黄河颂》第二课时一、导入二、自主学习学生自由朗诵课文,小组朗诵展示,推荐课堂朗诵展示。三、合作释疑在大量朗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并展示。⑴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⑵如何
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⑶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⑷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四、质疑交流学习贵在发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
有什么疑难或疑惑?提出来与同学交流五、类文品读·黄河颂浩瀚壮阔的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黄河流域是黄种人滋生繁衍的地区,也是轩辕黄帝居住营卫的所在。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得到这份自然的恩赐,瓜瓞绵延,永无止境,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长久。据远古记载,黄河流经壶口、华阴、孟津、流入渤海。
而砥柱则岿然屹立于浊浪怒涛之中,显示出坚忍不拔的气概。砥柱之北的大阳县也因处于大河之阳而得名,又以在大河之北,遂定名为河北县,其后乃改称平陆。小县得大名,实为鲜见。黄河流域气候温和,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的经营。炎黄子孙得
天独厚,在此肥沃的土地上,经之营之,日臻文明。淳朴勤俭的风俗,早见于《诗经·国风》的歌育;也深得吴国季札的称道;太史公著《货殖传》、班孟坚撰《地理志》,亦皆颂扬不止。而关西尚雄武,山东称儒雅,两汉将相洵出其间,称为盛世,隋唐而后,更见发扬。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为都城所在。三皇五帝的传
说,就未远离此城,夏商周三代更辗转迁徒于其间。由秦汉以迄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迭为建都之地。都城所在,人文荟萃,历久不衰。奔腾的黄河,激励人民向外发展,齐鲁方士,期望三神山,秦皇汉武,亲临东海上。虽说是景慕神仙,实际是谋图海外开拓。而张骞凿空,甘英远
行,始知西域的广大无垠。海上三神山诚渺茫难稽,日南交趾的设郡,汉迁使者遂得远至已不程国。以今地按之,已达到印度南部海岸。这种向往开拓的精神,历隋唐而至于近世,初未稍泯。黄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区,又有瑰丽的文化,但
与北方草原相毗邻,不免引起游牧族类骚扰。为了促进文化发展,也为了使农业地区不受蹂躏,从战国时起,就修建了长城,历秦汉而至明代,皆有所修建。由于有了长城,黄河流域的文化不仅受到了保护,而且更显得采。长城并未使黄河流域受到封闭,也并未
使人趋于保守。霍去病驰骋于祁连山下,徐自为筑城于卢胸山旁,窦宪勒铭于燕然山侧,王越取胜于红盐池畔,都是不以长城为限。而参于可汗道的建筑,丝绸之路的畅通,又皆显示出没有受到任何的阻隔。这些都是开拓和进取,而不是封闭和保守。黄河的激荡和奔放,是不会使人封闭和保守的。
近世以来,黄河屡经泛滥,造成了若干破坏。这是人为作用的恶果,是不肖的炎黄子孙的造作。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愈至挽近而愈形严重,黄河怎能不频繁泛滥?如果除旧布新,有所改革,黄河必能充分恢复它原来的哺育力量,中华民族也必能
因之早日得到振兴,益臻于繁荣富强!六、交流收获: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议得出。如: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2、时代背景的把握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4、调节自己的感情。七、布置作业附:《黄河颂》(参考答案)合作探究⑴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
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啊!黄河!”反复出现,把歌词主体部分从“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到“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⑵如何理解
黄河是“摇篮”,是“屏障”?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较易理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而言。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
精神上的城防,这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制胜法宝。⑶如何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对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万千条铁的臂膀”一句,首先应该明确句中的“臂膀”指的是什么。从全句看,这是一个比喻
句,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主流是巨人的躯干,黄河流域中的无数条支流就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其次,应该和上文结合起来理解,如此巨人,“一泻万丈,浩浩荡荡”体现了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度和力量,正足以激发民族的精神和信念。⑷这首诗歌是从什么角度表达强烈
的爱国主义感情的?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诗是从歌颂黄河、赞美中华儿女的角度来表达爱国之情的。因为黄河是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象征。1938年抗战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这首诗歌曾激发着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在今天它仍能激起中华儿女建设强盛祖国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