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导学案10.docx,共(3)页,12.138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659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河中石兽》选自《》。作者,字,(朝
代)、。2.给下列字词注音。圮()募()棹()柿()湮()啮()溯()欤()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3)曳.铁钯()(4)湮.于沙上()(5)尔辈..不能究物理..()()(6)如是再啮.()(7)不更颠.乎()(8)如.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4.翻译句子。(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二)初读感知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二、合作探究(一)研读赏析1、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这些人
分别在什么地方找石兽。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人物寻找地点理由结果探究原因2.谁的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4.读了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三、自我检测1.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
一项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2.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3)是非木
柿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4)阅十余岁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5)盖石性坚重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6)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今
义: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