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导学案8

DOC
  • 阅读 47 次
  • 下载 1 次
  • 页数 4 页
  • 大小 55.500 KB
  • 2022-12-1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导学案8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导学案8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2 已有1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4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导学案8.doc,共(4)页,55.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659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5课《河中石兽》教案主备人第周星期教学类型先练后教,层级递进时间年月日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2、依据

语境解释文言词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学案内容教案内容一、夯实基础,整体感知(一

)走进资料室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信息并整理记录在下面。作者纪昀(1724—1805),字晓岚,清代文学家。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谪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

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一)走进朗读间——一读,读准字音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

sù)欤(yù)3、听录音朗读,请学生仔细对照,自由朗读课文。4、全班齐读课文。(二)走进翻译厅——二读、读懂文意。5、解释下列加点词。(1)沧州南一寺临.(靠近)河干..(河边),山门圮.(倒塌)于河,二石兽并.(一起)沉焉。

阅.(经过,过了)十余岁.(年),僧募.(募集)金重修,求.(寻找)石兽于水中,竟.(终于,到底)不可得,以为..(认为)顺流下矣。棹.(划船)数小舟,曳.(牵引)铁钯..(农具),寻十余里,无迹。(2)一讲学

家设帐..(讲学,教书)寺中,闻.(听说)之笑曰:“尔辈..(你们)不能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非木杮..(削下的木片),岂.(怎一、导入新课:用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

事要躬行”引入新课二、简介作家作品三、范读课文点拨字词读音四、组织学生复述课文五、合作学习,分组交流讨论学案题目六、分组板演讲评,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做好笔记。第一课时任务安排:么)能为.(被)暴涨携之去?乃.(是)石性.(特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埋没)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语气词,罢了)。沿河求之,不亦颠.(通“癫”疯狂)乎?”众服为.(认为)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3)一老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闻之,又笑曰:“凡.(大凡、凡是)河中失石..(丢失的石兽

),当求之于上流。盖.(发语词,表原因,原来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侵蚀、冲刷)沙为.(形成)坎穴..(坑洞)。渐激渐深,至.(等到)石之半,石必倒掷..(倾倒、摔倒)坎穴中。如是..(像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停止),

遂(于是)反溯流..(逆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本来)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依照)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天下之事,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主观的判断)欤?6、通

假字:不亦颠.乎?颠通“癫”意思是:疯狂7、一词多义:(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2)众服为.确论(认为)(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形成)8、加点词的古今异义是.非木柿: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词是阅.十余:古义:经历今义:阅读但.矢

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原理。今义:一种学科。9、虚词“之”“于”的用法和意思闻之.笑曰代词它,指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沿河求之.代词,它,指丢失的石兽一老河兵闻之.代词,它,指讲学家的话(或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当求之.于上流代词,它,指丢失的石兽其反

激之.力助词,的至石之.半助词,的求之.下流代词,它,指丢失的石兽然则天下之.事助词,的山门圮于.河介词,在求二石兽于.水中介词,在湮于.沙上介词,在当求之于.上流介词,在一组:5(1)(2)二组:5(3)三组:6、7、

8四组:9五组:10(1)至(4)六组:10(5)至(7)第二课时: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介词,在10、翻译句子:(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

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3)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

呢?(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应该是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5)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但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

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6)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7)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二、品读赏析,把握文意11、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一是到河下游找,

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二是就在原地找,理由是石兽会渐沉渐深。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1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庙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

断的错误。老河兵则从实际经验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13、文中写到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讲学家的“笑”,是自以为懂得“物理”,笑别人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老河兵的“笑”,则是因为富于实际经验,笑讲学家主观臆断。1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一、背诵课文二、分析

课文内容。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三、交流、分享因主观臆断而犯错或闹笑话的故事四、学生各自口头翻译课外文段,然后小组交流。任务安排:一组:11题二组:12题三组:13题四组:14题五组:16、17题六组:18题译文: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评论

兵事,以为天下没有和他相当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评论兵事,赵奢不能够驳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此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危险的场合,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三、思维碰

撞,素养提高15、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再说说对这篇文章的体会。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

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注释:①少

时;小时候。②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③难:驳倒④赵:赵国⑤廉颇:赵国良将。⑥易置:撤换。⑦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⑧绝:截断。⑨坑(kēng):活埋。16、解释下列加点词。(1)以.天下莫能当(认为)(2)括母问奢其故.(缘故)(3)

不谓善.(好)(4)佯.败走(假装)17、翻译句子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18、从本文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从赵括角度看:(1)空谈成不了大事。(2)理论应与实践

相结合。从白起角度看;(1)知己知彼,百战不怠。(2)因势利导,以静制动。而赵括太轻易的讨论它了。假使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假如一定要让他当将军,使赵军失败的人肯定是赵括自己。”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改变了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了原来的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部队,假

装被赵括打败退却,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带领精兵搏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赵括的部队大败,四十多学生心得教师心得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5课《河中石兽》学案主备人第周星期教学类型先练后教,层级递进时间年月日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学案内容教案内容一、夯实基础,整体感知(一)走进资料室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信息并整理记录在下

面。作者纪昀(1724—1805),字,清代家。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识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谪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等。《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二)走进朗读间——一读,读准字音2、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圮()募()棹()柿()湮()啮()溯()欤()3、听录音朗读,请学生仔细对照,自由朗读

课文。4、全班齐读课文。(二)走进翻译厅——二读、读懂文意。5、解释下列加点词。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

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

河求之,不亦颠.一、导入新课:用陆游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引入新课二、简介作家作品三、范读朗读课文点拨字词读音四、组织学生复述课文故事五、合作学习,分组交流讨论学案题目六、分组板演讲评,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做好笔记。第一课时任务安排:一组:5(1)

(2)二组:5(3)三组:6、7、8()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

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

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6、通假字:不亦颠.乎?通意思是:7、一词多义:(1)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众服为.确论()(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8、加点词的古今异义是.非木柿:古义:今义:阅.十余:古义:今义:但.

矢其一:古义:今义: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9、虚词“之”的用法和意思闻之.笑曰沿河求之.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求之.下流然则天下之.事山门圮于.河求二石兽于.水中湮于.沙上当求之于.上流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坎穴10、翻译句子:(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四组:9五组:10(1)至(4)六组:10(5)至(7)(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3)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4)乃石性坚重,沙性松

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5)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6)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7)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品读赏析,把握

文意11、文中讲到了哪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12、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13、文中写到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1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三、思维碰撞,素养提高15、你

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第二课时:一、背诵课文二、分析课文内容。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三、交流、分享因主观臆断而犯错或闹笑话

的故事四、学生各自口头翻译课外文段,然后小组交流。任务安排:一组:11题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再说说对这篇文章的体会。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

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注释:①少时;小时候。②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③难:驳倒

④赵:赵国⑤廉颇:赵国良将。⑥易置:撤换。⑦纵奇兵:调遣派出变化莫测的军队。⑧绝:截断。⑨坑(kēng):活埋。16、解释下列加点词。(1)以.天下莫能当()(2)括母问奢其故.()(3)不谓善.()(4)佯.败走()17、翻译句

子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18、从本文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二组:12题三组:13题四组:14题五组:16、17题六组:18题学生心得教师心得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7262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