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导学案9.doc,共(2)页,24.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659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河中石兽》导学案雁江二中刘吏前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导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导
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导学课时:2课时导学步骤:第一部分:认识新朋友——我读我知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一)预习步骤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
听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4、反复通顺地朗读课文;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二)预习检测1、填空。纪均()(1724—1805),字晓岚(),()文学家。《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
的志怪小说。纪均因其(),故卒后谥号文达。他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沧()州河干()圮()棹()曳()铁钯()木杮()湮()啮()掷()溯()流臆()断欤()坎穴()3、看注释,解释下列
词语。圮:并:阅:求:竟:棹:设帐:尔辈:究:物理:是:湮:耳:颠:确论:啮:坎穴:已:遂:如:4、比较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一寺临河干(古义:今义:)阅十余岁(古义:今义:)不能究物理(古义:今义:)是非木杮(古义:今义:)转转不已(古义:今义:)5、关于“之”一词多义
。闻之笑曰沿河求之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其反激之力至石之半求之下流,求之地中然则天下之事二、创设情境,趣味导入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四、朗读指导,疏通文意(一)朗读指导(要求:读准字音,停顿清楚)(二)疏通文意(三)反复朗读课文第二部分:不怕丢个丑——我说我惑略第三部分:行动展形象——
我行我秀五、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一)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四种方法及结果。寻找经过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2、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人物理由寺僧讲学家老河兵3、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二)班内展示,交流成果六、师生互动,讲解质疑第四部分:哲思彰睿智——我思我在七、独立思考,探究问题1.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者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2.文章中写了两次“笑”,你怎么理解其中的意味?3.分析文中人物性格
寺僧:讲学家:老河兵:4.画出议论语句,说说得出了什么道理?第五部分:表达享体会——我说我得八、拓展延伸,扩大外延1、资料链接:《水中石兽真会向上游》《盲人摸象》《要用多角度看问题》2、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
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再说说对这篇课文的体会。知其一,不知其二(成语):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典故:河中石兽九、课外作业1、结合今天学习的《河中石兽》和爸爸妈妈或者朋友再一次分享小故事,聆听他们的看法。2、通过《河中石兽》的学习,你还有什
么想说?把你的独特见解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