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导学案5.doc,共(3)页,21.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658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25.河中石兽一基础达标(自主完成,二人互检)1.填空。《河中石兽》选自。作者是,字晓岚,清代﹑。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棹.小舟()曳.铁钯()湮.()溯.流()臆.断()啮.()3.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一寺临河干B.曳铁钯C.不亦颠乎D.一
讲学家设帐寺中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A.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5.翻译下列语句。(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2)然则天下之
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设问导读(阅读课文,探究问题)1.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第四种:2.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三.自主检测(语段阅读,回
答问题)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
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1)果得于.数里外(2)如.是再啮(3)如.其言2.翻译句
子。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3.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四.拓展延伸阅读并回答“老头子”纪文达(即纪昀)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南书房,每出,至值庐(值班的房间),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乾隆皇帝)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设法)
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文短视(近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急)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解释)则可
,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磕头)谢(谢罪)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说。1.从上文中可见纪昀的性格如何?2.熟读文章,积累实词。3.纪昀的逸事广为
流传,搜集几则有关他的小故事,探究他的性格。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找一找历史上其他才子故事加以比较。五、其他知识点总结。27课答案一.基础达标1.阅微草堂笔记纪昀学者、文学家2.zhàoyèyānsùyìniè3.B钯同“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4.D但:古义
:只;今义:但是,表转折;是:古义:代词,此,这,今义:判断词,是;去:古义:离开;今义:到某个地方。5.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客观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
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二.设问导读1.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
溯流而上。2.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三.自主检测1.(1)
介词在(2)介词,像(3)介词按照2.按照老河兵说的去找,果然在河的上游几里外找到石兽。3.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
经验。四.1.机智幽默2.略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