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14《驿路梨花》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doc,共(3)页,1.506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656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4、驿路梨花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了解本文作者彭荆风及文章的写作背景。(重点)2.体会本文构思精巧,以花喻人的象征手法,学习运用插叙表明原委和间接描写事物的写作方法。(难点)3.学习文中人物乐于助人、无
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自觉为人民服务,多做实事做好事。(重点)教学方法阅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出勤:)一.导入设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什么景物?为什么用梨花喻雪?(展示几张梨花的图片)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本课,看看这里的梨花又有什么特殊的
象征意义吧。二、作品相关(一)作者简介彭荆风,江西萍乡人,1929年出生,历任云南军区文化部编辑、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中国作协理事等职,著有小说《绿月亮》《雾茫茫》,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绿色的网
》等。(二)创作背景本文选自1977年11月27日《光明日报》。有改动。1977年5月,彭荆风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一个下午,他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他联想起
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他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作者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情之所钟,使他的思绪完全进入了诗情画意的梨花林,以及那
些朴实的哈尼族、瑶族人当中„„这篇对善良、朴实、美好歌颂的小说,也是让人们用过去与“文革”对比,以鞭笞丑恶。(三)字词梳理【释义】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恍惚: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水满外流。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
使人承受不起。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三、初读感知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第一部分(1~8):“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屋。第二部分(9~12):小屋帮助“我们”解除饥饿和疲劳。第三部分(13~
27):瑶族老人述说小屋主人名叫梨花。第四部分(28~36):梨花妹讲出小屋的来历。第五部分(37):热情赞美,结束全文。(要点提示:2、朗读课文,填写下面表格。3、全文的写作顺序有哪些?【明确】4、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出现、发展过程,情节应该如何安排?5
、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明确】茅屋的主人是谁。四、品读课文1、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
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以自然美景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2)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
物梨花相映生辉。)(3)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双关,引用诗句,梨花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2.概括本文主旨。【主旨】本文通过记叙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
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山区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板书设计作业布置1.抄写基础知识。2.完成配套课时练习。3、搜集有关梨花的古诗名句。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