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4-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DOC
  • 阅读 63 次
  • 下载 1 次
  • 页数 5 页
  • 大小 23.500 KB
  • 2022-12-10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第15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4-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第15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4-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二页与第三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3 已有1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5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第15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4-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5)页,23.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609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内容;深入诗歌意境,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过程和方法: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能初步读出语气。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

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本课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课,贯彻“课程标准”精神要有个好的开头。要让学生自己研究,合作学习,教师要引而不发,路让学生自己走,教师起引导、扶助、鼓励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在山的那边》是

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2、题目解说:从表面上来说,“山那边还是山”这样的发现,自然不过是“山那边是海”一类幼稚幻想的破灭.然而,“山”在诗中,是

阻碍诗人通向他无比向往的“大海”的一个屏障,是一种阻碍他梦想实现的现实存在.所以,这种挫折也就预示了诗人生活中所有的伤痛和失败,它超越了具体的生活经历而成为一种普遍性的情感经验的象征.与之相对应,“海”则是那种永远呼唤着我们出发的诱人的愿望的象“在山的那边”二

、朗读感知:1、读得字正腔圆。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痴.(chī)想隐.秘(yīn)凝.成(níng)诱惑(...yòuhuò)喧.腾(xuān)瞬.(shùn)间2、听课文录音,注意诵读中的语气、语速、语调、停顿、重音等。3、朗读指导:朗读基调因文而异以诗歌为代

表的古韵文,应抑扬顿挫地读,通过音调的变化来领会作品内涵,感受诗人情感,体验诗歌意境。短小精悍的美文,应舒缓流畅地读,从字里行间寻找与作者的共鸣,从而深入到作品的思想和情境中。小说、剧本这类情节性强的文章,应把

握好文中人物的性格,设身处地地去品读,从而领悟作者的意图。4、自由读,读得抑扬顿挫。5、齐读:融入自己的诵读体会。6、默读:读出问题,学生把自己发现的问题在课文中做标记,然后把问题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美读导航:读出音韵美,读出意境美,读出意蕴美。(注:括号里标注的是语气)一小时

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好奇)妈妈给我说过:海哦,山那边是海吗?(向往、憧憬)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可是,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伤心、失望)——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失望、沮丧)妈妈,那个海呢?(困惑、渴望)(语速平缓,以儿童天真的语气读出“我”的渴望与困惑。)二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肯定、坚信)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深情)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

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渴望、坚定)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深情)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坚定)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惊喜)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兴奋、欣喜)(语速稍快,语调上扬,惊喜、兴奋。)诵读就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对话方式,是一种对文本创造性的感知过程,它既是读者对文本意

义的一种建构、内化,同时也是文本的言语积淀为读者语感的过程。三、小组交流、探究发现的问题。1、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一个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愿追求新天地的孩子.2、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这是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

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是青色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象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3、“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

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完全落空。4、诗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探究一下,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特别是“无数座山”的象征意义。“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

比喻艰苦奋斗。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境界终将会实现。5、“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枯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该怎样理解?“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

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在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6、“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句话蕴涵作者怎样的意味和感情?全新的世界是光辉灿烂的,照亮后的心情,能体会到那一种惊喜,理想境界的实现使人兴奋、惊喜。四、课堂小结:《在山的那边》是诗人

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广泛运用象征手法,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没有远大的理想就没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艰难曲折的求索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才充

实而有意义。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失败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刚跨进中学大门的同学们来说,有很多困难正等着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没有信心?好,那就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克服

重重困难,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五、布置作业: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六、板书设计童年:向往、困惑,自然界的海(实)在山的那边——海百折不挠、必定成功成年:感悟、坚信

,信念凝成的海(虚)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重点突出了两点:1、侧重于学生的朗读训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味如水中盐、花中蜜,老师既翻译不出,也讲解不出,而只能靠学生反复朗读去体味。在学习这首诗时,教师充分注意和发挥了朗读的作用,灵

活地运用范读、指名读、齐读、快速读、激情诵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悟哲理,品味意蕴,培养朗读能力。2、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作为第七册的第一篇课文,《在山的那边》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奠

定基调的作用。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让学生在第一节课上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刻意放大了学生讨论、发问、自由交流等环节所占的比重,以此唤起他们的参与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为今后的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49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