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2课《论语十二章》PPT课件3-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ppt,共(42)页,2.530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596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论语》十二章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熟读背诵。2.理解文中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中丰富精彩的语言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论语》•《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
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世人尊称孔子为--------“圣人”、“先师”•人们把到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人书籍中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孔子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五经”•与《孟子》《大学》《中庸》并称“四书”.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对语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愠说三省罔
殆箪肱lúnyuèyùnxǐngwǎngdāndàigōng笃dǔ逾矩吾yújǔwú为人谋而不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逝者如斯夫wèiyòuhàof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文言文九字翻译法1、留(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职名等照译。)2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3删(删去
不译的词语,如:句首的“夫”)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组词法、找同义词法)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6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1、“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2、“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3、“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
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分析文义•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
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分析文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分析文义•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分析文义•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文言文
词语学习方法:1、“单”变“双”(组词法):学——朋——温——乐——师——知——思——见——改——择——逝——舍——学习朋友温习快乐老师知道思考看见改正选择流逝舍弃6、语气词:乎———相当于“吗”矣—
—相当于“了”也——有时相当于“了”,有时无义焉——有时是“了”,有时无义,文中“必有我师焉”是“在里面”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通假字•不亦说乎•说:同悦,喜悦、愉快•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
之间词类活用•传不习乎传:动词-名词,传授的知识•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乐名词-意动。•饭疏食饮水饭:吃,名词活用作动词•学而时习之时:名词-状语,按时•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状语,每日•温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词-名词,旧的知识、新的体会词类
活用8、一词多义1、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2、其仁在其中矣它的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人3、为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wèi)可以为师矣。做,当作。(wéi)知之为知之……是,就是(wéi)一词多义:“而”•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曲肱而枕之“却、但
是、然而”,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然后、又”表承接关系的连词“并且、而且、或不译”,表并列关系的连词不译,表修饰关系的连词表顺接表转接判断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1)为人谋而不忠乎(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4)学而
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7)不义而富且贵(8)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却,表转折)(却,表转折)(表承接)(但是、却表转折)(表修饰)(表承接)(表并列)古今异义1、不亦君子乎•古: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对别人的尊称2、可以为师矣•古
:可以、凭借•今:可能、许可3、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彼此友好的人4、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指约数。•今:数词,三,指准确的数字。这类词要多比较,留心,记忆古今异义5、饭疏食饮水•古:粗劣•今:疏通、疏散6、饭疏食饮水•古:冷水•今:无色无味的液体7、匹夫不可夺志也•
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古今异义8、匹夫不可夺志也•古:普通人•今:无学识、无智谋的人9、吾日三省吾身•古:多次•今:数词,三10、有朋自远方来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特殊句式省略句:1.可以(之)为师矣(介词“以”后面首
略宾语“之”,代“温故而知新的人”)2.人不知(之)而不愠(动词“知”后面省略宾语“之”,代“自己”)3.(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了动词“择”倒装句:1、贤哉,回也!源于本文的常用成语:•不亦乐乎三省吾身•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温故知新博学笃志•切问近
思•择善而从•三人行,必有我师全文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学习方法②学习态度③修身做人一、填空:1、《论语》中“论”的读音是____,它是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2、孔子是____(朝代)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名____,字_
___,孔子的政治主张是:____。3、《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五经指:4、对于如何向他人学习,孔子的论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谈学习和思考应该结合起来才有成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解释句中红色的字:1、人不知而不愠()2、不亦君子乎()3、吾日三省吾身()()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5、温故而
知新()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不亦说乎:__通__,意思__读音__。2、诲女知之乎:__通__,意思__读音__。3、是知也:__通____,意思__读音__。四、一词多义:1、而:人不知而不愠()择其善者而从之()
2、知: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3、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也()五、翻译句子: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六、默写关于学习的诗句或名言警句二句。•1.根据
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1):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2)“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是_____________。•(3)作者强调“三人
行,必有我师”的依据__________•(4)(2003年常德)①人们常引用《〈论语〉十则》中“,”一句表示应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5)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
子)。•(6)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7)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为了办好这期黑板报,宣传组的同学设计刊头,撰写•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不逾()矩()曲肱()而枕•2.选出对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A.别人不知道就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B.别人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C.别人不了解就不恼
怒,不也是君子吗?•D.别人不了解,我就不怨恨,不是君子吗?1、你喜欢哪一则?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思考讨论: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孔府孔庙孔林孔子杏坛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