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4-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2)页,17.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5962.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2.《〈论语〉十二章一、教学目标1.启发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言行。2.了解《论语》一书和孔子及其思想。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重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二、孔子及《论语》简介(1)《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一部书,共20篇,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涵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比较完整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论语》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的《圣经》一书,所以也有人把《
论语》誉为中国人的《圣经》。(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
大文化名人之一。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一)内容提要本课所选内容主要涉及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关于读书做学问的,二是修身养性的,三是关于立志与自我人格完善的。(二)问题设计1.为什么每一则前面都有“子曰”呢?提示:子,指先生,因为是孔子
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所以《论语》中的“子曰”就是指孔子说的话。2.《论语》篇名的由来提示:《论语》这本书形式上的一个特点:分章记述孔子的言行。这种形式有一个专
门的名称,叫做语录体,若干章为一篇,其篇名大多是选取每一篇文章开头第一句话的头两三个字来命名的,如《学而》、《为政》等,都是篇名。《论语》一共20篇,篇名有些是孔子弟子的名字,有些并没有什么实际的含义。3.“三省吾身”真的是反省三次吗?提示:古代人对“三”、“六”、“九”
有一种数字崇拜,“三”一般是泛指多数,而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4.孔子关于读书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发?提示:关于读书,孔子提出了“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独到见解,并以“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来进行论证。这些对于我们科学的求知和事半功倍地学习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5.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什么样的人?提示:“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一词在《论语》中的“出镜”率最高,约一百多次。孔子认为君子除了是
一个善良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与人和睦相处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说话和做事的标准,他应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喻于义”。(三)本课中出现的成语、格言和警句等。成语: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
齐择善而从格言警句1.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3.谈修身做人的: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