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1课《窃读记》导学案8-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3)页,40.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592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题《窃读记》课型新授总2课时主备人张惠芳审核人授课教师张惠芳编制时间2013.09.11学生姓名班级综合评价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3.抓住主要
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培养读书的习惯。。重点难点1.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2.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
培养读书的习惯。学法导航首先,认真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内容。其次,画出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对书的挚爱之情。最后,尝试归纳本文的主旨,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知识链接关于作者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曾先后就读
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1948年8月她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台湾,任《国语日报》编辑。林海音将北京的生活点滴写成《城南旧事》一书,深得读者喜爱,被译成多种文字。该
书后来拍成电影。散文集《两地》、《作客美国》等。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长篇小说《春风》;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自主探究一、导入。(让学生们说说自己积累的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导入新课。二、交流预习。1
.记一记汗涔涔()腋下()尴尬()()威风凛凛()众目睽睽()贪婪()饥肠辘辘()弹簧()撅着()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众目睽睽:煞有介事:废寝忘食:踉踉跄跄:3.如何理解下列语句:(1)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2)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
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三、研读品析1.这篇文章我们已经读了好多遍了,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滋味产生,可有一件事我始终不明白,窃读又累又饿,可作者为什么要窃读呢?“窃读”算“偷”吗?2.自由读课文。读完后划出说明窃读滋味的句子。3.找到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
语句画下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四、自主体验我们看书都是在窗明几净的教室,或是躺在家中柔软舒适的沙发上,这让我们觉得很惬意愉悦,但是,作者读书时的这种“惧怕”的心理恐怕是我们没有体会过的,那么,我们再次深入文本
,快速的阅读文章,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拓展练习一、请举出其他的你所知道的象林海音这样热爱读书的例子。二、这篇文章对你触动最大的是什么?请联系自己的实际,写一篇100—200字的文章。三、阅读《读书断想》,完成文后问题。读书断想①读书可以怡情悦性,解
闷消愁;也可以探赜索隐,借以增长智能。打开书,那些啼叫着的文字,会扑棱棱地飞进我们的灵魂,教我们以种种美的飞翔方式。②读书是一种聆听。每本书都是一个寂静在那里的生命,每篇文字都是一人的倾诉和呐喊。面对先圣今贤娓娓道出的精致美文,聆听那些足以启人心智的
教诲良言,参悟那些醍醐灌顶的人生哲理,会使无知、愚钝、猥琐而粗糙的我们羞愧自省。这里,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学问、眼光、见地,更有作者人格的魅力、风骨的傲然和境界的高远,这些难以寻觅的稀有元素,在潜移默化中都有可能
融入我们的血肉,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从而厚重我们有限的生命历程,茁壮我们浅薄的思想,拓展我们狭小的生存空间。­③读书是一种沐浴。书是一池清水,一本本的书就是一泓泓清澈的泉水,我们怡然地将自己浸泡其中,荡涤着浑身的污垢。宋朝文人黄庭坚语:“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
味。”书里乾坤,纸上心迹,记载着前人的智慧和学识,涵养其中,浸润其里,让书的清泉洗涤一下我们锈蚀的大脑,有可能让我们远避世俗的侵蚀,少一点浮躁,多一分清纯,少一点庸俗,多一点儒雅,提升精神的品格,渐达高远的境
界。④读书是一种登攀。山登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无限风光固然令人艳羡;然而气喘吁吁、拾级而上的登攀过程同样弥足珍贵。人生所能领略的风光,许多都与先前的读书铺垫有着千丝万缕的因缘。一本本好书,一篇篇妙文,都是我们攀登思想之巅的台阶。很多时候,也是我们越过坎坷,飞出人
生困境的羽翼。⑤读书是在养气。“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养不同的气,“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海水泱泱,气势雄壮;山泉淙淙,曲折峭拔;动荡起伏的波澜自然流畅,汹涌澎湃的浪潮汪洋恣肆。热烈奔放是张扬,喷薄的是活力;含
蓄深沉是内敛,阐发的是静悟;凝练清新是老道,浓缩的是睿智;朴素隽永是真纯,流淌的是恬然。孟子的浩然之气、项羽的豪气、李白的锐气、文天祥的民族正气、朱自清的民族骨气„„都可能在阅读与浸染中充盈我们的血管,饱满我们的灵魂,从而让我们俯仰于天地之间,成为一个能挥毫泼墨而大写的人。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2.第②段中加点的“稀有元素”指的是什么?3.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读书的好处?4.阅读第⑤段,你能说出画线句子所涉及人物的“气”吗?试举其中一例。5.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仿照文中排
比段,再写一组句子。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