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10课《再塑生命的人》导学案2-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doc,共(3)页,22.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5879.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七年级上学期现代文导学案(编号:007)课题:《再塑生命的人》课型:现代文教学主备人:陈大勇审核人:陈忠堂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词语。2.通过分析文字,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
生活的精神。3.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学习重点:整体感知,梳理重塑生命的历程。学习难点:深人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第一课时教学流程:一、预学(自主预学,感受新知;导入新课,展示目标;检查预学,
任务导向)(一)预习指导1.走近作者,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2.查找资料,了解散文的主要类别。3.熟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4.完成自学笔记:(1)我从这篇课文中学会了等生字,学会了
等词语。(2)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3)我最喜欢的句段有理由是(4)我认为这篇课文值得探究的内容(5)读了这篇课文后,我的收获是疑问有(6)我向小组提交讨论的问题是二、互学(导入新课,展示目标;检查预学,任务导向;合作互学,研读课文)(一)导入新课:(二)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学生读一读上述学
习目标)(三)预习检测1.学生通读全文,圈点字音。搓捻()感慨()截然()赠送()涨红()小心翼翼()花团锦簇()冥思遐想()2.理解词语意思。油然而生:恍然大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混为一谈:不求甚解:小心翼翼:感慨:(四)合作互学,研读
课文(一)学始于疑:想一想:海伦·凯勒为什么能创造奇迹,重塑生命?(二)合作探究探究点1:理解题意(默读全文思考)1:字面上如何理解”再塑生命”?谁“再塑”了谁的“生命”?2:文中的老师为“我”再塑生命都做了些什么事?3:课文为何以“再塑生命的人”为题?探究点2:理解开头(朗读第一段思
考)1:作者为何把认识莎莉文老师的日期交代得如此具体明确?2:“截然不同”一词有何表达效果?三、评学(展示交流,师生评学;整合训练,巩固提高)(一)展示交流,师生评学1.各组交流互学中的问题,质疑问难;2.教师点拨,引导解决学习中的难点。(二)整合训练,巩固提高1.完成《
金牌练习》中的基础梳理部分;积累运用——试一试部分。2.《金牌练习》中的连接中考部分——体会语句感情。第二课时教学流程一、预学(导入新课,展示目标;检查预学,任务导向)(一)预习指导熟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二)预习检测指出下列各句使用了那种修辞手法。1.在经过了一天酷热日晒之后,要是花和大地
能得到雨水会是多么高兴呀!()2.在接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3.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二、互学(合作互学,研读课文)(一)学始于疑:仔细阅读1—5
段,看看作者在安妮.沙利文老师出场前铺垫了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二)质疑探究探究点1:对比与比喻问题1:朗读2、3段思考,“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匆匆忙忙的样子,猜想一定有不寻常的事发生。”这句话在文
中起什么作用?第3段开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问题2:默读第4段思考,这段描写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探究点2:体会学习的艰辛与收获问题1:第六段,沙利文老师是怎样引导“我”认识具体事物的?“立即跑下楼去”表明了什么?问题2:第10段,在产生摩擦时,老师为什么带“我”去散
步?问题3:第11、12段,“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自由。”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充满新奇的眼光”指什么?“两眼浸满了泪水”中的“浸”字有什么表达效果?探究点3:主题升华问题1:“再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了本课你对生命有了怎样新的认识?问题2
:平凡生活中并非只有一位“海伦·凯勒”,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和他们所谱写的动人故事吗?三、评学(展示交流,师生评学;整合训练,巩固提高)(一)展示交流,师生评学1.各组交流互学中的问题,质疑问难;2.教师点拨,引导解决学习中的难点。(二)整合训练,巩固提高1.《金牌练习》积累运用中的T5综合性
学习P21;2.《金牌练习》类文阅读。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