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彝族歌舞-阿细跳月》教学设计6-九年级下册音乐【粤教版】.doc,共(5)页,37.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204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彝族歌舞《阿细跳月》教学反思第1页花城版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彝族歌舞《阿细跳月》教学反思2016年5月19日,本人参加了湛江市初中音乐学科高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课题为《彝族歌舞<阿细跳月>》,现在就这节课的方方面面来谈一谈本节课的得
与失。一、教学背景于本课的意义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的歌曲、舞蹈、乐曲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阿细跳月》就是其中之一。云南弥勒西山是“阿细跳月”的发祥地,无论是艳阳高照的白天,还是银月悬空的晚上,你会看到在房前屋后或石松海间的草坪上,成群结队的阿细青年男女弹着三弦翩翩起舞,这个舞蹈就是
“跳月舞”,舞蹈的伴奏曲也被广泛流畅,亦名《阿细跳月》。“阿细跳月”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普遍性的集体舞,伴奏曲与舞蹈动作极度吻合,男青年挎着大三弦边弹边唱这旋律,多为五拍为一乐句,前三拍是主旋律,后两拍用力拨弦。而舞者的步伐与此相吻合,前三拍进退、转身、跳跃,后两拍原地拍掌
对脚。整个舞蹈热情奔放,伴奏曲的节奏型多以“XXXXXX0X0X”或“XXXXXXXX”反复呈现,旋律由于伴奏乐器的关系,也是以“5.135”循环反复而构成。以上就是本课的教学背景,有了这一个背景,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手段的选择及运
用就显得有的放矢,从容很多,所彝族歌舞《阿细跳月》教学反思第2页以,了解课的背景及学生的学情对上好一节课非常关键。这就是本课的“第一得”。本节课就是以“动”与“听”相结合的形式来实施教学,让学生掌握“阿细跳月”舞的基本舞步和了
解其伴奏曲的鲜明特点。二、教学目标的科学合理性本节课的目标主要是以下三个:1、了解相关的民俗文化,学习并掌握“跳月”的基本舞步,部分学生能随音乐和老师一起展示相对完整的《阿细跳月》舞。2、感受认识《阿细跳月》音乐的节拍及旋律音的组成特点,并对其形成深刻的印象。3、充分感受音乐及舞蹈的民族特
色,体会其中的简单与美。第一、第二个目标是显性目标,第三个目标是隐形目标。第一个目标是肢体体验内容,本课的重点,第二个目标是情感体验内容。这样设定的目的是希望在实现这两个目标的过程中形成一动一静的效果。当前面两个显性目
标达成后,第三个目标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些目标的设定不是凭空想象,而基于以下学情:九年级,是义务教育的末期,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结构、风格、调性、节奏特点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如何通过舞蹈动作来达到对音乐、特别是民族音乐的理解,这方面的能力却有所欠
缺。民族音乐的最大特点是“歌、舞、乐”三位一体,不可分割。所以,要透彻地理解民族音乐,接触与学习舞蹈是最好的途径,这也是设计本彝族歌舞《阿细跳月》教学反思第3页课的切入点。从本课的课堂效果及课后反馈的情况来看,这个教学目标的设定是科学的,合理的。这是本课的“第二得”。三、教学手段
操作的得与失本课的教学手段是:老师教授、图片引导、视频启发、小组合作等。从表面看,这些手段的选择都很合理,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教师教授”,一不小心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然后是老师一个人在说在做,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完全体现出来,造成学生的学习热情
消退;另外“图片引导”及“视频启发”,由于老师的语言提示不到位,并没有达成较好的效果。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是由教学手段的本身引起的,而是在操作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经验的欠缺,语言表达的不到位而导致的。这就是这节课的“第一失”。希望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本人能在这些方面有更大的提
高。不过“小组合作”是成功,来自学生当中的小组成员完全吸引力同学们的注意力,好奇心使大家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同时强调集体的配合,形成了点与面的呼应,使这个环节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这个目标完成了,那么整节课
的高效性就显得非常明显,这是本节课的“第三得”。四、教学过程的得与失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三部分,一是预知性导入,二是新课教学,彝族歌舞《阿细跳月》教学反思第4页三是课堂小结。导入部分有得有失,得的方面是能通过教师的专业能力迅速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失的方面,按市教研员李小娥老师的话说,就是略显冗长,显得老师是在炫技,这点在今后的教学当中应当注意把握度。新课教学部分又一分为二,一是“舞蹈学习”,二是“音乐体验”,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动静结合。在“舞蹈学习”环节,本人自觉掌控得还是比较好
,能照顾到全体学生,又能突出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舞蹈的学习上能做到让学生明明白白地去理解舞蹈动作的特点。这里有一个细节,就是讲述“阿细跳月舞”的来源及传说。一开始有犹豫要不要保留,因为担心浪费太多的时间。最后在我们团队的商量下,这个
讲述保留了下来,因为这个传说明确地说明了“阿细跳月舞”基本舞步的特征及学习要求。在实施教学的时候,首先是学生对动作要求掌握不好,感觉太抽象,当老师讲述完关于舞蹈的来源传说后,学生明白了这个舞蹈原型就是为了避免火灾而进行的“踢碳”动作,所以对教师的要求立刻变得非常清晰,从而
很好地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所以,有些相关文化必须讲时还是要讲的。在加入基本步以外其它元素的的时候,是整节课的高潮部分,能力较强的同学得到了表现的机会,其余同学的配合也让课堂气氛高涨,此时,教师和学生一浑然一体,都是这个舞蹈
的一部分,课堂显得非常和谐与高效。这是本节课的“第四得”。彝族歌舞《阿细跳月》教学反思第5页但这个环节也是有遗憾的,就是在课的末段,让学生邀请在座的教师参与到课堂中的时候,学生为了请自己熟悉的教师上来而走得七零八落,整个课堂显得有些松散及凌乱,这是由于教师经验的欠缺所造成的,今后要好好反思。这是本
节课的“第二失”。在“音乐体验环节”,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独立视谱唱谱的时间太少,导致对音乐的体验不够充分,在总结舞蹈伴奏音乐特点的时候不能完全做到独立自主。这是本节课的“第三失”。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想上一节高效的音乐课,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安排好学习的时间,让聆听体会更加充分是非常关键的。教
学过程的最后一环就是“课堂小结”,毫无疑问,这个环节对本节课的作用是相当积极的,起着画龙点睛的效果。一堂课下来,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还是不大清楚自己学了些什么,在这个时候通过教师言简意赅的总结,就会对刚刚过去的学习内容做一个串联,也会有一个相当清晰的了解。所以,这是本节课的
“第五得”。比赛结束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及团队的帮助,本人也获得了一等奖。比赛结束后的点评环节,虽然评委对本人的课也表达肯定和赞赏的观点,但本人觉得在音乐教学领域还有非常大的提高空间。就本节课所体现出来的“五得”与“三失”,
本人会好好进行再反思,争取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更高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