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活动与练习》教学设计1-九年级下册音乐【湘艺版】.docx,共(8)页,391.691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17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课题:第六课黄河的故事——综合艺术表演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音乐》(湘艺版)九年级下册【课题】综合艺术表演——黄河的故事【教学说明】《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于1939年3月。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为追求民族解放、争取民族独立和民
主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作品,共有八个乐章。本课以抗战时期黄河两岸老百姓的生活为剧情内容,以黄河为背景,将音乐情景剧的内容分为第一幕“逃亡”第二幕“相遇”第三幕“奋起”。选用《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四乐章《黄水谣》、第五乐章《河边对
口曲》、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三首歌曲为音乐材料,将学生分为三小组或学生自愿组合成三组,每组成员负责完成一幕的编导设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探索音乐情景剧如何演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排练音
乐情景剧时留下了较多想象与创编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将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表现出来,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并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顽强不屈。八十年后的今天,这个经典作品在校园中再次唱响,这一次我们歌唱的是祖国的繁荣强盛,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后无论身在何方
,永远向往着中华民族的强大和繁荣。【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排练《黄河的故事》情景剧过程中感受侵略者的残暴、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激发爱国情怀,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并向勤劳勇敢的先辈
们学习,多观察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今后无论身在何方,永远向往着中华民族的强大和繁荣。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上、课下排练、观看、分解展示、熟悉音乐情景剧《黄河的故事》》的第一幕“逃亡”、第二幕“相遇”、第三幕“奋起”的表现手段、方法特点,与小组同学一起进行编导设计,并完整表演。
3、知识与技能:认识音乐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教学重难点】重点:音乐情景剧的编创设计及表演。难点:随音乐用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进行表演。【设计思路】本课涉及音乐情景剧的表现手法、形式特征、具体时间、人物、场次,给学生排
练音乐情景剧时留下了较多想象与编创的空间。为了给学生一个展示个性和创作才能的平台,只在第一幕呈现了简单的表演设计建议,而后面两幕则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完整的编导设计空间,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自信地将自己的创作力表现出来。第一阶段:熟悉三首歌曲,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历
史背景及八个乐章;第二阶段:音乐情景剧编导设计的前期准备活动(每幕表演内容、人物、地点、场景、服饰、道具、朗诵、小主持人、演唱形式及动作设计);第三阶段:音乐情景剧的表演;最终凸显中国人民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强决心,永远向往国家繁荣强盛,民族伟大复兴。【教学方法】探究、演示、讨论、自
主、实践【教具与学具】舞台、场景布置、国旗、课件、乐器、服装、道具【教学过程】(一)导入1、请欣赏由学校合唱队演唱作品《我和我我的祖国》2、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黄河大合唱诞生80周年之际,我们追随黄河的脚步,今天齐聚课堂将《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黄水谣》、第五乐章——《河边对
口曲》、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以音乐剧的形式完整来演绎。3、《黄河大合唱》共有几个乐章?哪几个乐章?4、作曲家、作词家冼星海与光未然。(诗人光未然、作曲家冼星海)5、介绍《黄河大合唱》创作历史背景(播
放“九一八”“卢沟桥”视频及相关图片„„)其实,早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就已经开始侵略中国1937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1938年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山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目睹黄河的惊涛骇浪,被船工们搏风击浪的精神所感染,次年,抵达延安后,
用五天的时间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组诗,这部壮美诗篇打动了冼星海,他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连续写作六天六夜,终于完成《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五天成稿、六天成曲,光未然、冼星海,把对民族危亡的痛,化作中华儿女的“怒吼”,一首《黄河大合唱》让每一位中国人听见像黄河一般
的咆哮,让每一位中国人愈加百折不挠奋勇向前。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由邬析零指挥),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设计意图: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爱国情怀)《黄河大合唱》首演乐队16人合影摄
于1939年第一排最右为当时用的美孚油桶二胡)(二)熟悉音乐材料、设计表演方案1、请把课本打开43页,跟随老师先来依次熟悉三首音乐材料。2、下面有请我们班的小导演,看她们对三幕的编导设计。学生活动一:剧情分解展示1、第一幕“逃亡”——《黄水谣》(《
黄河大合唱》之四)A段:黄水奔流,麦苗儿肥呀豆花香,百姓喜洋洋。女生演唱《黄水谣》第一部分,大家想想在编创音乐情景剧中的这段情节还可以加入什么舞台表演方式?教师请第一组同学展示它们结合歌曲本身的情绪进行舞蹈动作的思考和编排。B
段:鬼子进村烧杀抢夺。通过之前的学习大家都了解到,接下来发的故事还是像之前一样美好吗?C段:百姓扶老携幼,四处逃亡。夸张的语气、大幅度的表演动作,极为丰富的舞台表情。2、第二幕“相遇”——《河边对口曲》(《黄河大合唱》之五)老师和学生用方言来对白、男生和女生对话表演,问题:大家觉得在这一幕用演唱
还是类似于情景剧对白的方式来诠释更为贴切呢?我们选出剧中人物张老三、王老七进行对话表演。3、第三幕“奋起”——《保卫黄河》(教师播放视频《保卫黄河》《黄河大合唱》之七)同学们,我们所经历和感受到的是中华民族一段苦难而不堪回首的历史,同学们觉得我们今天排演
的剧情是不是就以这样的方式而结束呢?不,中华儿女不愿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要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三)音乐剧的特点音乐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音乐、歌曲、舞蹈和对白结合的一种戏剧表演。(四)音乐剧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国际上的影
响经过半个多世纪多方位的探索,音乐剧逐步达到了音乐、舞蹈、戏剧的有机结合,到20世纪中期已经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戏剧表演形式。学生活动二:音乐剧表演——《黄河的故事》1、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三个剧目的剧情设计和表演方案内容,有序分工,导演为各组组长开准备会(表演、演唱、剧务、朗诵),发任务卡,布置
任务后到各指定点彩排。导演进行各剧目整合,副导演将组长填写的小卡贴在表演设计方案上。(展示舞台布景、学生各组活动)2、导演持场记板: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音乐情景剧《黄河的故事》现在开始!(五)总结:今天我们音乐剧编创活动的作品是以黄河为背景,以《
黄河大合唱》的三个乐章为音乐材料、以黄河两岸父老乡亲为剧情内容。八十年后的今天,这个经典作品在校园中再次唱响,这一次我们歌唱的是祖国的繁荣强盛,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且老师从中感受到大家一种极大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今后无论身在何方,我们永远向往着中华民族的强大和繁荣,我们也相信八十年后这样一个经典作品,仍将继续唱响在中华大地,黄河之水必将滚滚向前,中华民族必将滚滚向前!第一幕“逃亡”第二幕“相遇”第三幕“奋起”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的潜力是
无限的,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在其中获得成就感。是音乐教育的内在使命。通过反思,总结出本课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以学生为主体本课以学生为中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想象与创编的主动性。让学生探索,音乐情景剧如何演绎的积极性
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大胆自信的将自己的艺术创作能力表现出来并且从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顽强不屈。今后无论身在何方,永远向往着中华民族的强大和繁荣。二、本课亮点——情境对学生学习的意义和构建的重要作用熟悉《黄河大合唱》的历史创作背景。学会演唱《黄河大合唱》第四乐章《
黄水谣》。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三首歌曲。引导学生与小组同学合作,进行黄河的故事的编创。使学生建立起对人类、对自然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并通过对场地场景布置、视频、音频及多种形式,使学生融入一种艺术表演氛围。评价标准体现多维性
和多级性,以鼓励为主成功展示自我,共同学习,提高学生的表现力、自信心、和评价能力。提供实际情境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因而使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构建顺其自然。三、将《黄河大合唱》与音乐剧表演设计相结合学习方法多
样化,本课将音乐剧运用到现代生活中。以《黄河大合唱》创作历史背景为主题、以20世纪30年代,黄河两岸的父老乡亲生活为剧情内容、以《黄河大合唱》三个乐章为音乐材料。使学生对音乐剧的理解形成体系、学以致用。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为生活所用。同时,本课
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是,教学内容过多。在第一幕“逃亡”三段里,没能够很好的安排学生分段进行展示,所以,在分解展示环节中第一幕“逃亡”,没能亲自指导学生分段展演略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