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星星索》教学设计2-八年级下册音乐【湘艺版】.doc,共(3)页,34.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159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星星索》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歌曲《星星索》,认识印度尼西亚的克隆宗歌曲的音乐特点。2、能够唱出二声部合唱统一、和谐的效果。3、利用排练合唱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学重点:充满感情地演唱歌曲;弱起小节和三连音的掌握。教学难点:二声部合
唱。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原版音乐《星星索》,学生听音乐做律动。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音乐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生:(温柔的,舒缓的,舒服的,愉快的„„)。2、师揭题:舒缓的音乐优美抒情,这是一首印度尼西亚民歌《星星索》。二、学习、感受与探索
。1、师简介:《星星索》是一首印尼苏门答腊中部地区巴达克人的船歌。巴达克的主要分布有苏门答腊中部和北部山区,大多数聚居在多巴湖的周围。他们主要从事农业,这里湖水清澈,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巴达克人经常在湖上泛舟歌唱。这首歌实际上也是一首优美的情歌,表达对心爱姑
娘的深切思念。曲调缓慢、悠扬,带有哀伤色彩。2、演唱形式--------“克隆宗”。“克隆宗”是马来语的一个拟声词,意指金属的敲击声或舞蹈时的脚铃声。它的产生与发展是葡萄牙与印度尼西亚这两种音乐文化融合与变异的产物。起先“克隆宗”指的是一种小
乐队(包括曼陀林、长笛、小提亲、吉他和用来拨奏的大提琴、三角铁、手鼓和5弦小吉他)。这种小乐队早在19世纪初富有的葡萄牙人家中已经供养着了,后来这种乐队逐渐走出了葡萄牙人的居留地而传遍全爪哇,在这一过程中它吸收了本土音乐——甘美兰音乐的一些要素。乐队的乐手们喜欢自弹自唱一种叫“法多”的葡萄牙民歌,
抒发他们怀念故乡的情感,后来这种歌曲也被称为“克隆宗”了。“克隆宗”的特点:歌词:使用马来语,多用四句为一段的、句子首尾都押韵的“班顿”诗体。内容:有表现乡愁的;有赞美大自然的;还有歌颂爱情及反映生活情趣的。《星星索》是一首优
美的情歌,表达对心爱姑娘的深切思念。乐句特点:节奏多前紧后松,开头几个音时值较短,后来几个音拖得较长。《星星索》乐句开始“星星索”乐句短小且反复四遍,后紧接的“呜喂”拖音较长。3、播放幻灯片,了解印度尼西亚的风土人情。4、请学生朗读中文版《星星索》的歌词。5、欣赏由杨
钰莹演唱的中文版《星星索》视频。6、发声练习。7、跟琴学唱歌曲:(1)模唱旋律;(2)唱简谱;(3)唱歌词。注意弱起小节、三连音和结束句减弱的唱法。8、学生跟随伴奏音乐完整地演唱全曲。9、歌曲处理:(1)单三部曲式。(A-B-A)第一段(1~8小节)旋
律委婉悠长,长短交替进行的节奏、固定音型以及附点音符和三连音的大量使用,使音乐具有浓烈的印度尼西亚民间音乐特色,表现了一个青年驾着小船伴着微风去和心上人相会的情景;第二段(9~16小节)旋律平稳流畅,切分音和附点音符的连续使用,抒发了青年内心的热切心情;第三段(17~26小节
)唱到“我心像东方初升的红太阳”时,旋律长时间在高音区环绕,音乐达到歌曲的高潮,并再现第一段。最后,音乐在悠长的、渐弱的高音上结束。青年随着歌声向心上人那里划去,渐渐消逝在远方。(2)师:这首歌曲缓慢、中速
,要注意情感的掌控,抒情,悠扬。我们用稍慢的速度演唱这首歌曲时,建议用一个乐节一吸气的方法和圆润、连贯的声音演唱。10、用固定音型为歌曲伴唱,请学生用三角铁为歌曲伴奏。(1)跟琴练唱固定音型。(2)由老师指挥,老师唱歌词,学生伴唱。(
3)由老师指挥,学生分两组:一组唱歌词,一组伴唱。根据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有必要的话及时纠正并再次演唱。三、拓展延伸。1、欣赏印度歌曲《新娘嫁人了新郎不是我》,学生随着音乐做舞蹈动作。2、请学生上台用自
己喜欢的动作为歌曲伴舞。四、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复习歌曲《星星索》,并为歌曲设计舞蹈动作,在下次的音乐课上,每组派代表上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