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川江船夫号子(男声合唱)》教学设计1-八年级下册音乐【苏少版】.doc,共(9)页,86.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100177.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欣赏民歌一、教学目标l、能认真听赏所选教学内容,感受不同体裁形式、不同地域的汉族民歌的不同风格特点。2、能与老师和同学合作演唱《打夯号子》,体验号子在劳动中的作用和感受热闹的劳动场面。3、在欣赏体验的基础上,能对
汉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号子、山歌、小调)的音乐特点进行探讨,与同学一起共同归纳、总结。三、教学难点师生合作演唱《打夯号子》这一环节的引导、把握和组织。四、教学准备配套多媒体课件。五、教学实录(一)课题导入师:大家知道
,我们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可谓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绚烂多彩的文化百花园中,有一支特别鲜艳的花朵,那就是我们今天将要欣赏的“汉族民歌”。那么,什么是民歌呢?咱们先来了解一下。(课件展示:民歌的“阅读材料,民歌,即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集体创作,并在口头
流传过程中不断得到加工的艺术形式。民歌源于人民生活,又对人民生活起广泛深入的作用。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二)课堂展开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朗诵一下这段民歌的“阅读材料”。师:好,朗诵得很好,请坐。
刚才我们一块了解了一下有关民歌的情况,那么民歌从体裁上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课件展示:民歌分类)。号子、小调、山歌这三种体裁的民歌有它们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它们都来源于生活劳动中。但由于它们各自的音乐特点和表现
手法的不同,又形成它们各自的风格特点。请同学们在下面的欣赏中,留意一下它们的场合、音乐特点和演唱形式,待会儿我会让同学们回答。(课件展示:汉族民歌的体裁及音乐特点的空白表格)师:咱们先来欣赏一首号子。记得以前,由于那时的条件有限,那时是集体劳动,又没
有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工具,很多劳动工具都比较原始,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例如:《打硪歌》《川江船夫号子》《车水号子》《打麦歌》《打夯号子》等,今天
我们首先一起来感受号子的音乐风格,体味那种久违了的劳动场景。好,下面大家看视频,注意听。一会儿咱们一块唱。师:演唱《打夯号子》(学生神情专注地盯着大屏幕。默默学记。神情振奋,跃跃欲试。)师:大家看到歌词中有“领”有“众”,那是一领众和的意思,也就是夯把式“领”,伙计
们“众和”,那下面咱们就来学唱一下这首歌,先由我扮演“夯把式”作领唱,大家做“众伙计”。准备好了吗,“伙计们”(课件展示:《打夯号子》图谱。)?生:好啦!师:那咱们开始!(师生合作演唱《打夯号子》学生热情高涨,群情振奋,声音激昂,铿锵有力。)师:(唱完一遍后)大家
跟老师合得很好,那下面咱再变换一种形式,就是我们班的男生来当“夯把式”,咱班的女生来当“伙计”好不好?生:好(学生饱满的情绪持续课堂,学生被充分调动,人人都积极参与。)师:大家唱得非常好,再现了当时的劳动场景,大家累不累?生
:不累。师:那我们再播放一首大家听听,看看怎样?(课件播放李双江的《船工号子》片断)师:(播完以后)这首怎样?生:好听!(情绪逐渐波动)师:刚才我们欣赏了两首号子。第一首呢是一首很“原生态”的劳动号子,而第二首是艺术家们经过创作,加工完成的一首
艺术歌曲。这说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第二首明显地比第一首好听,我看同学们都竖起了耳朵。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艺术跟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课件展示,号子的“阅读材料”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的民间歌曲,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在
劳动过程中,尤其是集体协作性较强的劳动,为了统一步伐,调节呼吸,释放身体负重的压力,劳动者常常发出吆喝或呼号。这些吆喝、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发展为歌曲的形式。号子曲调高亢激奋,节奏沉稳有力,调式调性变化频繁。一
领众和或众人齐唱。师:下面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一下号子的“阅读材料”。(学生集体朗诵。)师:好,刚才我们大家一起了解了号子的知识,也了解到有很多种号子。师:(笑谈)也确实消除了劳动的疲劳。(学生笑)(课件展示:音乐特点表格1)刚才呢,大家听赏和
共同体验了劳动号子。那么下面请大家总结有关劳动号子的音乐特点。可以回顾号子的“阅读材料”。(学生积极回答,踊跃发言。教师作点评,点击鼠标填充表格。)师:刚才大家回答得都很好。号子的音乐特点,大家一起熟悉一下。(指表格)师前面我们了解和体验了几首劳动号子,下面咱们再来听赏一首民
歌,大家体味一下,这首歌跟前面我们播放的有什么不同?(课件播放《沂蒙山小调》图谱并播放音乐,在音乐第二段时点击“鉴赏提示”《沂蒙山小调》于1940年10月诞生于位于沂蒙山区费县北部山区的马头崖乡白石屋村。由当时驻扎在此地的文工团两位年轻的团员李林
]和阮若珊创作的。歌曲最初的题目是《反对黄沙会》,歌词为控诉黄沙会的罪行,揭露黄沙会的阴谋;曲调是他们根据逃荒到东北的山东卖唱人所唱的曲调,加工整理而成的。歌曲在此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不断修改,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
之后,经过群众努力,保留前两段歌词,修改第三段歌词,才定型成为歌颂沂蒙山区好风光的民歌。)师:读了《沂蒙山小调》的鉴赏提示后,大家知道了这是一首歌唱山东的一首非常好听的小调民歌,它的体裁是什么?生:小调。师:噢!歌名写着呢。
对,是小调。跟我们的南方语言有差别。下面,我们再随音乐哼唱一遍这首歌,借鉴和学习它的语言,再来体味一下这首小调。(学生随乐哼唱。)所以说,学唱各地的民歌,应模仿它的方言,才能品味它的音乐美,也就是俗称的“味儿”。听完这首山东的小曲.我们再来听赏一首爱吃辣椒的湖
南人的小调,感受一下湖南人那火辣辣的性格和音乐特点。(课件播放:《铜钱歌》图谱和音乐。学生饶有趣味地看大屏幕,手脚击节奏。《铜钱歌》后部分教师点击《铜钱歌》的“鉴赏提示”,学生自己默读。)师:刚才听的两首小调作品,一首是山东的,一首是湖
南的,那我们江苏也有很多小调,谁能说出一首?(讨论之后)生:《茉莉花》。师:《茉莉花》对,是我们江苏的一首小调民歌,它是使用方言演唱的,,听来别有一番韵味。,你能学唱几句吗?生:(拘束地)我不会歌词。师:没关系,我帮你。(课
件展示:《茉莉花》歌词)(学生看着大屏幕唱,其他学生跟唱。)师:好,唱得很好。我们作为江苏人就应该了解学习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可不能在我们的手中断送,学习了解我们的民歌,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我们本民族的音乐。如果有一天,大家到外地工作或出国工作,当地的人要你唱一首家乡的民歌,
而你却一点儿也不会,那是多尴尬的一件事呀。所以应该学习和了解我们的家乡文化。(课件展示:小调的“阅读材料”小调又称“小曲”、“俚曲”、“时调”等,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当中以及婚丧节庆用以抒发情怀、娱乐消遣的民歌。小调的节奏规
整,节奏型丰富多变,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师:我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小调的有关资料。师:刚才我们听赏了几首小调,也学习了关于小调的阅读材料。下面大家填写一下有关小调的音乐特点。(课件展示:
表格2,用问答形式填写表格。)师:欣赏完了汉族民歌中的两种类型:号子和小调,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山歌”。大家要认真听赏,对比一下“山歌”的音乐特点。(课件展示:《赶牲灵》图谱和音乐,然后点击“鉴赏提示”。学生在听赏音乐的同时,通过“鉴赏提示”的有关内容来了解作品。)师:这
首山歌美不美?生:(集体回答)美!师:那么我们就来随乐曲哼唱一遍,体验和感受一下歌中女主人公思念赶牲灵的哥哥的热切心情,感受陕北人质朴的性格特征。(课件展示:《赶牲灵》视频。学生随乐哼唱,细品慢尝。)师:(笑)“是我的
哥哥,你招一招手!不是我的哥哥的你赶快走”(学生笑)。走到哪儿去呢?走到云南去看一看(课件展示:《小河淌水》视频),看看那里的山山水水,地美人美。咱们再听赏这首云南弥渡山歌《小河淌水》。(课件播放:《小河淌水》音乐。学生随曲哼唱。播完之后,课件展示:山歌的“阅
读材料”)师:刚才咱们听赏了两首山歌,(指大屏幕)山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田间、山林、牧场劳动过程中即兴演唱的歌曲,是表达劳动人民内心思想感情的抒情小曲。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领唱、合唱等,山歌的旋律爽朗、质朴、悠扬。节奏比较
自由。有时为了使歌声传得更远,感情抒发更充分,常常在歌曲开始时,加一个吆喝性的喊句。(示范学唱《小河淌水》的第一句“哎,——月亮出来”)。山歌的内容题材十分广泛,歌词多为即兴创作,词意表达较为率直。了解了这么多的关于山歌的情况,我们来欣赏一个
音乐片段,是电影《刘三姐》中的一个片段,看看“对歌”的热闹场面和歌手即兴对答的机智表现。(课件播放:《刘三姐》片断)师:(人物介绍)这位是与刘三姐对歌的阿牛哥,这位就是“歌仙”之称的刘三姐。(学生投入地观看电影片断,并随着“山歌”对答的每一句开始的
吆喝性喊句“哎——”发出会意的笑声。)师:大家刚才欣赏了“山歌”对唱的精彩场面,好玩不好玩?生:好玩!师:别光顾着好玩,我们还有任务没有完成。(课件展示:表格3,学生积极逐项回答。)师:大家回答得都不错。我们来看一下答案。(点击鼠标,填充表格。)(三)、音乐活动(可留作
课后思考)1、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本课欣赏所涉及的省(区),结合你所了解的这些省区的风土人情,谈谈你聆听中国民歌后的感受。2、将下列民歌与相应的体裁及风格特点用直线连结起来。《上去高山望平川》号子高亢嘹亮、自由舒展《澧水放排号子》山歌铿锵有力、粗犷豪放《拔
根芦柴花》小调委婉流畅、细腻优美(四)、课堂总结民歌是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又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因而优美动听,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希望今后大家在欣赏其它艺术作品的同时,别忘了给我们的民族音乐也留下一席之地。因为有这样一句话,大家也许听说过:越是民族的那才真正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