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凤阳花鼓》教学设计1-七年级下册音乐【人教版】.doc,共(4)页,1.717 M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7664.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四单元第一课《凤阳花鼓》教学内容:唱歌《凤阳花鼓》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再演唱体验和欣赏实践的动态解读中,领略传统音乐文化中蕴含的优秀品质。2.在于教师共同学习中,积极思辨,初识民歌再其形成过程中具有的外向吸纳性和融合与动态流变的特性。二、过程与方法
:1.在学唱歌曲和欣赏民歌的过程中,分析歌曲的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感受安徽民歌的音乐风格。2.在民歌《凤阳花鼓》的学习中,通过分析歌曲乐段,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三、知识与技能:1能够用正确
的演唱方法,准确的表达民歌风格的实践能力。2.在学习歌曲《凤阳花鼓》中,对节拍的韵律感具有感知能力,掌握切分音节奏。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演唱方法,准确的表达民歌风格的实践能力。教学难点:能够准确的把握民歌《凤阳花鼓》的风格并加以表达。教具:多媒体、钢琴、凤阳
花鼓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民乐《凤阳花鼓》学生模仿老师做动作,并思考问题。教师:大家感受音乐情绪怎么样?音乐是那种曲艺形式?学生:欢快、喜庆等,民乐合奏乐曲。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凤阳花鼓》(板书
--《凤阳花鼓》)(教师简介凤阳花鼓)二、讲授新课(一)学唱歌曲《凤阳花鼓》1.学生分别模仿鼓或锣的声音,教师演唱歌曲(教师学生进行合作联系)2.初听歌曲《凤阳花鼓》教师:聆听《凤阳花鼓》,词曲带给你怎样的体会和感受?学生:旋律动听,但欢快中带有一些凄凉。3.模唱曲谱重点解决音准和切分音的演
唱问题。(设计意图)教师对演唱方法进行辅导、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法演唱歌曲。4.分析歌曲教师: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在旋律发展上有什么特点?结尾的唱词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学生:两大部分。教师:找出第一部分旋律的在发展的特点(教师给予提示)学生:前乐句的尾音和后乐
句的开始的音是一样的。教师讲解鱼咬尾的发展手法。分析衬词的作用(“得飘儿”“另当”)教师:歌词具有生活化、口语化,这是民歌的特点之一,多是乞讨过程中顺手拈来,为了讨个好彩头的话语。教师讲解如何演唱衬词分析本首歌曲衬词的作用。(模仿鼓和锣的声音,渲染欢快的气氛)5.分组讨论,还原情景。体会民间艺人的
辛酸苦乐(可加入打击乐器鼓和锣或是分角色表演等)6.再次用自然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三、小结1.教师演唱另外一首《凤阳花鼓》学生思考两首歌曲的音乐情绪一样吗?2.教师总结:艺术就是这样,源于生活又高于
生活。凤阳花鼓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朴实的像山间的一缕清风,记录人们的喜怒哀乐,这些民间音乐也需要我们来传承下去,让他们焕发出新的光彩。四、作业1.有感情唱歌曲《凤阳花鼓》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一.评价方式1.背唱歌曲《凤阳花鼓》二、评价量
规1.用符合音乐表现力的声音完整演唱并背唱歌曲《凤阳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