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间音乐》教案-七年级上册音乐【辽海版】

DOC
  • 阅读 48 次
  • 下载 0 次
  • 页数 2 页
  • 大小 25.000 KB
  • 2022-12-06 上传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此文档由【小喜鸽】提供上传,收益归文档提供者,本网站只提供存储服务。若此文档侵犯了您的版权,欢迎进行违规举报版权认领
《陕北民间音乐》教案-七年级上册音乐【辽海版】
可在后台配置第一页与第二页中间广告代码
在线阅读已结束,您可下载此文档阅读剩下的1 已有0人下载 下载文档0.99 元
/ 2
  • 收藏
  • 违规举报
  • © 版权认领
下载文档0.99 元 加入VIP免费下载
文本内容

【文档说明】《陕北民间音乐》教案-七年级上册音乐【辽海版】.doc,共(2)页,2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96785.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兰花花》乐曲创作手法简洁,结构清晰。开始由竹笛吹出高亢嘹亮、自由舒展的陕北音调作为引子,一下子把人们带入到了黄土高原那块神奇的土地上。接着由管子吹奏出“蓝花花”的主题,旋律虽然优美流畅、委婉动听,但用管子那独

特的音色,加之演奏家徐缓深情的处理,有如在叙述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管子又将主题进行了两次变奏,使音乐更加凄苦悲凉。这既是凄楚哀婉抒情的悲歌,又是怨愤反抗的宣言,也是“蓝花花”被迫嫁给周家时的心理写照。尾声以竹笛明朗悠扬的音调与舒展流畅的旋律结束全曲。光

明战胜黑暗,美丽战胜丑恶,留给人们的是光明与自由、幸福与美好的无限遐想。4、《黄土高坡》歌曲为“徵”调式,结构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引子”的第一句从“商”开始,并停在长音“商”上,开门见山,开口就唱,体现了西北民歌“信天游”“花儿”等即兴演唱的风

格特点。引子为一段体的上下句的结构,第一句落在属音“商”(re)上,第二句落在主音“徴”(sol)上。曲调运用了典型的西北四五度进行的特定音调。上面这个乐句在以后出现的两个乐段中都作为结束句重复使用。接着经过一个间奏,音乐转快,上板演唱,运

用时尚的摇滚节奏引出主歌部分,音乐材料与第一段完全相同,但是加上现代舞蹈性的节奏,给人以强烈的动感和时尚气息,是一种创新和突破,很有新意。经过一个小过门歌曲进入了回忆的乐段,曲作家运用民歌中常用的转调手法(清角为宫)

,又给人以新鲜的感觉,把人们带到遥远的过去:“……一望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黄河”。第三部分是结尾段,曲作家继续运用了富于动感的节奏,从高音逐渐下行的旋律与歌曲开头起伏的旋律形成对比,并运用民歌中“换

头合尾”的创作手法,使音乐构思巧妙合理、材料简洁统一,增加了歌曲的艺术性和感染力。5、《上去高山望平川》这是一首西北“花儿”的典型传统曲调。这首民歌为徴调式。全曲只用了四个音(5612),音乐简洁凝练,用四五度的旋律框架进行,具有浓郁的西北风格。三次在主音

上的延长,把高原音乐的特点充分地表现出来。地人称“隔山叫对门,隔沟称邻居”。人们在交流情感时,就要“腔高”“调长”。《上去高山望平川》被誉为“花儿之王”。其句式为“折断腰”的格式,这种句式是在两个完整的上、下句间,加上一个半截句或重复上句的后半句而形成的。这半句通

常是三至五个字,如这首歌曲的第一段词:歌曲采用G大调、4/4拍曲式,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第一乐段:以主和弦、属和弦的宽广旋律,既明朗雄伟又亲切优美。在前八小节中,四小节为一个乐句,八小节为一个乐段,形成两个不同的上下句,并在整首歌曲中重复出现。表现了人民对英雄的崇敬之情。第

二乐段:也是上下句的结构形式,采用了离调的手法,使歌曲的感情色彩更加浓郁,旋律中出现的小七度的音程大跳,使歌曲具有生动欢悦的情绪,唱出了人们欢迎英雄凯旋时的心情。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全曲结构严谨,材料精炼,旋律流畅

,情绪热烈,是许多国家庆祝凯旋胜13、《欢乐颂》《欢乐颂》是贝多芬《第九交响乐》的末乐章。这个乐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器乐演奏的,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紧张、动荡不安的情绪下,由低音乐器开始庄严奏出《欢乐颂》主题后

,加入了以《欢乐颂》为歌词的大合唱,这是整部作品的高潮和中心。采用G大调,4/4拍,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音调果断、从容不迫、一字一板地赞颂了欢乐女神的圣洁和光辉。曲词无华,具有“大音希声”的声势效果。第二乐段加进了一句“切分”节奏,显得感情激荡又充满无限的温暖,就像亿万人民

手拉着手一样,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下,奔向世界大同。这正如贝多芬当年预言的一样“再过五十年到处都是共和国”。《欢乐颂》的歌词是德国诗人席勒的原作。席勒的诗作于1785年。贝多芬在1798和1812年都曾为这首诗的

音乐起过稿。他于1812年写的《欢乐颂》主题,后来用在了1814年的《命名日节庆序曲》。贝多芬在1795年前后用德国诗人毕尔格的诗创作的歌曲《互爱》,和第九交响曲末乐章的《欢乐颂》主题,在音调上有密切联系,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欢乐

颂》的合唱一领众和,唱了开来。这确实是神来之笔,无怪瓦格纳要说:“低音乐器上强有力的宣叙调,几乎超出了纯音乐的极限,它挺身而起,好像是在催促别人出头露面,我们的大师用这样奇妙的方式来为绝对必要的人声和歌词开路,不能不使人叹服。”整部《第九交响曲

》在和声、配器和曲式方面都有许多创新之处,不仅为浪漫派音乐开了风气之先,也是各种现代音乐技法的先兆。今天我们站在《第九交响曲》面前,正如瓦格纳所说:“……就像站在全人类艺术史上一个崭新时期的里程碑面前一样”。

小喜鸽
小喜鸽
好文档,与你分享
  • 文档 161806
  • 被下载 28774
  • 被收藏 0
相关资源
广告代码123
若发现您的权益受到侵害,请立即联系客服,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侵权客服QQ:395972555 (支持时间:9:00-21:00) 公众号
Powered by 太赞文库
×
确认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