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14.1 怎样认识电阻》教学总结-九年级物理上册【粤沪版】.doc,共(2)页,33.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980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114.1怎样认识电阻第一课时教学总结“怎样认识电阻”是沪粤版九年级物理14.1节的内容,处在探究简单电路、电流、电压的相关知识之后,在欧姆定律之前,教材的重要地位可以用四个字概括,那就是“承上启下”。欧姆定律是电学最基本的定律,更是解决电学问题的基础,其本质就是电流、电压、电阻
的关系,不学习和认识电阻,就无法探究欧姆定律,所以,认识电阻这一课时在整个电学知识体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节内容包含两个课时,我授的是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时,也是我校物理组2016-18学年开展的合肥市市级课题“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性研究之演示实验”的一次尝试。因此
,教学准备时,关键就演示实验的直观性、明显性两方面作了适当尝试。针对活动1、活动2在教材实验器材基础上作了适当改进:一将实验室电流表改为演示电流表(虽然不方便直接读出电流值,但可以直观观察电流的变化),方便全体学生直接通过观察
电流表示数变化,利用转换法分析电路电阻变化,进而分析论证得出相关结论;二将小灯泡设置在竖直的示教板上更直观,学生很容易观察到亮度的变化;三整体的演示器材组装条理性好,为使现象更明显,选用实验室最长的电阻丝示教板,因此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器材的平稳放置;四增加了导体
的电阻与温度关系的实验探究,选用废旧日光灯管一脚钨丝完成该实验现象明显,同时也为以后探究小灯泡电阻打个基础,同时取材时,可以渗透安全教育。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电阻这种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抽象,学生要在短时间内理解还有一定的思维障碍。所以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循序渐进,还要应用类比、转换、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要多用演示实验和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增强分析论证能力。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实物展示、实验演示和现代教学手段尤其是多媒体的应用有机结合,尽量使知
识的呈现方式多元化,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教学环节中部分设计理念:1.新的单元导入很关键,因此直接利用章头诗很自然引入新课。再通过活动1演示,不同导体接在A、B之间时,观察灯泡亮度与电流表示数的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导体在导电的同时,又会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电阻。培养了学生用辩证观点看待事物。2.关于电阻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科学探究,因为必竟是教材上的内容,很多同学已经预习过了,甚至看了相关的参考书,再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提出猜想这一环节应该很容易完成(由于铝护导线现在已经淘汰,所以临时选用了一段保险丝)。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在应用控制变量
法和转换法等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完成整个探究过程,让学生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让学生体会到探究过程的乐趣和成功的自豪感。为了做到这一点,课前预设两个问题:2在实验中采用什么方法去研究?怎样探知电阻的大小?引导学生交流,同时对不同探知方法加以评价。3.突
出分析论证能力的培养。分析论证时采用类比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电阻这一概念的理性认识,强调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分析论证后设问: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它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那么它会不会受其他因素和影响呢?接下来请同学们看一个实验。(
此过渡语课堂中未表达)4.结合教材让学生了解一些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同时,让学生观察100W与25W白炽灯泡灯丝粗细,直观密切实际,加深学生对电阻的感性认识。该部分设疑有所改进会更好(先让学生凭经验判断哪个
灯亮、在利用本节知识分析哪个灯电阻大,再观察灯丝粗细与电阻关系。教学中第二环节没有处理好)5.课程小结和反馈课堂小结让学生归纳本节课收获,培养学生归纳能力。若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加以肯定,或还有什么困惑,或新的探究问题会更好。用多媒体展示四个精选的练习,既达到巩固和应
用知识的目的,又避免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的阴霾虽然本人课前大量准备,精心悟课,但因能力问题,教学中肯定有很多不足之处,诚恳希望各位同仁给予指正。本课时,仅仅是新课题关于实验教学的一次尝试,希望课题组成员多提出改进
建议,同时相信大家在以后实验教学中,会比本人做得更好。附:研讨评议小结1.教学设计合理,物理语言精练,演示实验可视度好,实验现象明显,注重学法指导,关注不同层次学生;2.关于活动2实验探究,教师引导很好,实验设计方案好,对
于活动3金属导体电阻与温度关系实验现象很明显。总之,对于演示实验教师课前做了大量准备;3.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处理较好,教学手段多样化,体现物理学科特点,评价具有激励性;4.教学目标明确,紧扣安徽考纲展开教学,做到有重点,突破了难点;5.教师课堂有激情,对学生有感染力。需要改进地方:1.演
示实验避免背对学生;2.实验可视度能否更大;3.普通话水平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