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1. 我们怎样听见声音》教学设计2-八年级物理上册【粤沪版】.doc,共(2)页,29.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9420.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我们怎么样听见声音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快慢不同。(3)了解声波进入人耳后引起听觉的过程。过程与方法(4)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
件,领悟其中的研究方法——转换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通过探究声音的产生及传播的条件,感受实验的严谨性及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养成乐于探索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习惯。(6)关注保护听觉的重要性,培养关心帮助聋哑人的爱心。二、教学思
想声现象在生活中虽然处处可见,但是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及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学生却缺乏认真的思考和科学的认识。因此,本节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的功能,让学生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嘴交流,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习上述问题,并在获
得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三、教学重点、难点本节教学重点:声音产生的原因及传播条件本节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四、教学器材1、鼓、米粒、豆子2、音叉和小锤、水槽、兵乓球(系上线)3、石块、土电话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播放婴儿啼哭,大笑,山谷鸟鸣,嘈杂马路这些声音让学生欣赏,引出声音在生活中非常常见,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研究声音的现象。并且分析声现象的三个环节: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接收。确定本节课的研究内容。板书2.1
我们怎么样听见声音(二)进行新课1.声音是怎么样产生的教师:请同学们利用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看一看,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区别?找一找,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特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找到能发出声音的物体,但是有些物体振动明显,有些物体振动不明显,所以教师继续引导
学生思考,如何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教师演示实验敲击鼓面让鼓面发出声音,再在鼓面撒上米粒和豆子再次让其发出声音,学生看到鼓面发出声音时米粒和豆子被弹起,得到鼓面在振动的结论。并提出将一个量的变化转化为另一个量的变化,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在物理学中经常使
用。学生实验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证明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把学生分为八个小组,左边四组和右边四组分别准备好一盆水和音叉,一个系线乒乓球和音叉,让学生利用转换法完成这个实验,并得出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师提问:正在发声的物体,如
果它的振动停止,这个物体还能发声吗?教师演示用手握住正在发声的音叉的实验学生得出结论:振动停止发声停止2.声音是怎么传播的教师讲述声音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类似于水波,结合图片让学生想象、交流、讨论。并提出回声的概念。3.声
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通过实验和案例证明声音可以在空气(气体)、水(液体)、绳子(固体)中传播,并且把这三种物质叫做传播声音的介质,通过观看视频,得到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信息。最后学生做出总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
音”。4.声音的传播有多快让学生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表格,并归纳出其中规律。得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最后是气体,声音的传播速度除了和介质种类有关还与温度有关”。5
.人怎么样听见声音学生观察人耳结构图片,教师介绍人耳结构,讲述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教师提问:人听到声音的条件是什么?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到答案:1、声源;2、介质;3、良好的听力;(三)课堂小结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用到了哪些方法?关于声音还有哪些问题没
有解决?学生讨论后,教师找学生回答(四)课堂练习(五)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