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沪科版】.doc,共(3)页,25.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9238.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五章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反思密度这节课是第五章的重点,密度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如下:一、总的教学思路:通过情景创设导入新课的学习,通过对手机屏幕“像素密度”的介绍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的利用了“求同存异”的方法,同时通过对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方法的复习,让学生对分析事物形成一种辩证的思想。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自主的进行情景创设,师生共同运用比较法,分析实验数据,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探索,认识到可以用质量与
体积的比值来区别物质,同时明白物理学中对密度的定义,采用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地思考探索活动中完成学习任务。二、重难点的突破:1、本节课重难点是学会应用比值法揭示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的概念;知道密
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因此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而每个实验小组只测出一种物质的质量,再将测量数据分享给大家,最后由每个小组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再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结论。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
,在前面两个同类型问题的分析基础上,大部分同学能正确的处理实验数据,并能准确描述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的物理意义。也有少部分同学研究物质的体积与质量之比,这类同学具备了一定的发散思维,这也是本节课所要到达的一个目标。让学生在对比的基层上得到密度这个概念,而不是按部就班的按照教材的
要求去处理数据。三、不足之处:1、本节课课前引入时间过长,尤其的对“像素密度”的介绍花费了大量时间,虽然达到了目的,但留给学生探究的时间缩短,致使课程的后半段趋向于赶节奏,没有反馈练习,不能知道学生对本
节知识的掌握情况。2、对学生学情把握不足,本节课要求学生会利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而学生对托盘天平的使用显得比较陌生,致使在探究过程中在实验操作环境用时过多。3、教学中小组交流讨论过于单调,没有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偏多,留给
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较小。4、课程的整体性不足,没有完成课前预设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对课程进度的把握不到位。四、改进措施1、课前充分了解学情,设计出适合学生学情的课程结构,注重从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角度引入课程,做到课程容量合理,难度适中。2、在分组合作学习上下
功夫,合作探究不走形式,学生分组尽量合理,教师及时引导,在合作探究中以优生带动差生,达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3、合理设计课程容量,在教学中不盲目追求量,而是注重教学的质,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教学中能突出一两个
重点即可,不必面面俱到。总的来说,本节课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形成了辩证的物理思维。并且学生能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一个物理概念,而不是遵循物理教材的指引,同
时敢于在探究过程中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从这个角度出发,相信学生对学习物理会越来越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