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四节 电流的测量》观评记录-九年级物理上册【鲁科版】.doc,共(3)页,68.0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9013.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电流的测量》观课评课记录对于“电流的测量”这节课的授课情况,各位听课老师选择不同的观课维度,设计了如下三个观察量表,并对观课的结果进行了分析:一、观察维度:课堂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课堂观察量表:时间(分钟)百分比教学环节环节一(导入新课)36
%环节二(电流的强弱)817%环节三(电流表)1226%环节四(用电流表测电流)1533%环节五(课堂小结)36%环节六(达标检测)48%行为类别教师活动1022%学生活动2045%师生互动1533%观察结果分析:教学时间分配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
步骤,而且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本次课堂观察中,我们重点对课堂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进行了观察和分析。从教学环节和行为类别两个相对独立的角度展开观察,并按照相应的分类指标算出百分比。从时间的分配上可以看出“电流表”和“用电流表测电流”这两个环节用的时间较
长,这与本节的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一致。并且车老师的每一环节的教学设计能较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在时间分配上处理的比较恰当。从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可以看出,车老师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师生互动、学生活动上,这样的时间安排应该是合理的,保证把
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实现教学目标上,从而使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解决得到保证。从观察结果可以看出车老师对课堂教学节奏把握的很好。二、观察维度: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观察量表:观察结果分析:本节课中,车老师共提出了30个问题:其中有效问题是26个,占了所有问题的86.67%,这些问题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低效问题是4个,占了所有问题的13.3%。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车老师本节课中提问的有效性是非常明显的。其中,在“电流表”环节,车老师提出的有效问题是9个,占本节课有效问题总数的34%,这与学习目标、学
习重点相一致。车老师准确地把握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学情,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探究。课堂中,车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精心设计的,即便是课堂生成的问题,老师的提问也很有针对性,目标指向很明确。每个环节的教学评价都及时
跟进,真正实现了“目标、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通过对车老师课堂提问的专项观察发现,教师的课堂提问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度。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备好课,而且要关注学情,站在课标的角度把握教材,设计问题。这样教师所设
计出来的课堂要提问的问题才不至于过深或过浅,体现了提问的有效性。三、观察维度:师生互动情况课堂观察量表:环节项目有效问题低效问题无效问题铺垫型思考型提醒型过易过难无意义重复表达含糊不清“是不是”“对不对”等一数量231有但不多二数量21111三数量5311四数量2411合计数量1111431百分
比86.67%13.33%观察记录观察内容时间/min所占比例互动类型1.师生互动3043.1%2.生生互动829.2%3.师班互动727.7%教师对互动过程的推进4.以问题推进互动3147.8%5.以评价推进互动933.5%6.以非语言
推进互动518.7%语言互动过程计时7.30秒以下1220%8.30秒以上2841%互动、管理9.有效调控24100%10.没有及时控制,放任0观察结果分析:据观察与记录情况看,师生互动类型主要是以师班互动为主,这能充分体现新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的理念。师生互动中以问题推进互动为主,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原有知识的认识。师生互动时间在30秒以上的较多,占得比例很大,这样能充分给学生以思考时间,让每个学生在聆听他人意见时都能与自己的想法产生碰撞,加深思维的深
度。整堂课师生互动都能有效控制,没有失控的地方。从本堂课来看,车老师在课堂导入环节中,从让学生品尝电流入手,让学生体验电流的大小,充分的推动了师生间的互动;然后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及学生动手体验,推进了师生和生生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
激情。在本节课中生生互动运用也较好,在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