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一节 透镜》观评记录-八年级物理上册【鲁科版】.doc,共(2)页,27.500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877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透镜》观评记录一、讲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透镜》是鲁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章的开篇,也是光学部分的核心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探究活动,发现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
用。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经历探究的过程是本节课的关键。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让学生体
会到成功的乐趣,激发对科学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的科学态度。本节课由课外兴趣小组视频引入新课,按照“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践活动—发现猜测—探究学习—练习转化—拓展应用”流程设计。让学生们在自主探究中发现规律是本节课教学设计思路的特点。通过分析太阳光经过透镜折射的现象
为引线,引出透镜的结构,对光线的作用和焦点、焦距的概念及各自的作用。通过学生们模拟和实际操作的两个环节,学生们了解并学会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二、评委老师建言教师一:目标教学评价的一致性1、为了让学生知道
透镜的分类这一目标。教师让学生对各种透镜进行触摸体验,既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身感知,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2、在达成“不同厚度的凸透镜对光线会聚能力不同”这一目标时,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小组合作探究,初步总结规律。教师给学生创
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肯定交流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的理解。教师二:过程的“尊重”,方法的“多样性”A.过程体现了“尊重”1、尊重了学生这一生命个体,体现了生命化
教育的理念。整堂课教师用最平和的态度,最简洁的语言娓娓道来一个关于“透镜”的故事。学生用轻松愉悦的心情,积极向上的态度参与其中。2、尊重学生思维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参与到重点知识形成的过程中。比如本节课的重点是“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的做法是先让学生猜想光经过透镜后会怎样传播
,然后通过实验观察不同角度射入透镜的光线经过透镜折射后传播的方向。最终归纳总结出“经过凸透镜折射的光线与原来相比,靠近主光轴;经过凹透镜的光线,与原来相比,远离主光轴”。B.教法、学法的多样性1、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采用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
点问题。2、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教师采用多种方法评价、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教师三:信息技术即使再先
进,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等教学实际来进行选择,一定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不能哗众取宠、摆花架子。三、总结发言刘老师:孙老师为我们奉献了一节精彩的构建生命化课堂教学案例。本节课
的设计理念符合生命化课堂理念,重视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规律、注重学生亲身体验、遵从生命发展需求;教学模式采用我们初中物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练习巩固的“小循环多反馈”模式构建生命化课堂。整堂课,不仅教师自身能力得到完美展
现,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其引领下,积极、主动,享受着探究学习带来的快乐与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