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说明】《第三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4-八年级物理上册【鲁科版】.docx,共(10)页,365.101 KB,由小喜鸽上传
转载请保留链接:https://www.ichengzhen.cn/view-78661.html
以下为本文档部分文字说明:
第五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一、教学目标1、认识量筒和量杯,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进一步熟悉天平的使用;2、知道测量密度的原理,会设计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密度的实验,3、会分析误差的来源,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4、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1、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的密度,2、分析误差来源以及减小误差的方法。三、教学难点1、测量液体密度,2、测量物质密度的误差分析。四、教学方法实验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五、教学仪器天平、量筒、量杯、烧杯、足量的水、贺兰石/小石块、酒精、胶头滴管、
毛巾、正方体六、多媒体辅助西沃授课助手、手机、平板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展示雕刻的精美图片)中国雕刻工艺博大精深,刚才我们欣赏了由各种材料雕刻而成的精美作品,其中有一副作品它的材料产自宁夏,同学们能找出是哪一副吗?什么材料雕刻成的?预设学生
回答:贺兰石贺兰石是宁夏的五宝之一,产自贺兰山,它的材质细腻,软硬适中,颜色质朴,可雕琢成砚台、工艺品、印章等,它的材质与其他小石块的材质一样吗?如何知道?为什么?预设学生回答:一样/不一样;测量密度;密度是物质
本身的特性,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老师这有一个贺兰石吊坠,如何测量密度?为什么?预设学生回答:测量m和v;ρ=m/v本节课我们就根据ρ=m/v测量物质的密度。m如何测量?v呢?二、新课教学:(一)、量筒的使用方法:介绍量筒(和量杯)1、学生观察手里的量筒,并思考下列几个问题。(课件展示
)2、(利用智慧教室软件的挑人功能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带领学生认识量筒,并学会读数,并让学生知道甲乙的读法是错误的。3、如果用量筒测量水银,如何测量?(展示测量水银的图片)预设:视线与液面凸面相平。4、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师:以上是使用量筒时应该注意的事项,
液体的体积可以直接用量筒读数,那贺兰石的体积用量筒如何测量?学生思考回答测量贺兰石的步骤(注: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适量、轻轻地、浸没、细线系着这几个方面)总结:以上方法是采用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固体的体积(2)、学生实验:师
:知道了m和v的测量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1到4组同学测量不规则固体的密度(选一组测量贺兰石的密度,其他三组测量老师从贺兰山捡回来的小石块的密度),看看贺兰石吊坠和贺兰山上的小石块的密度是否相同。5到9组同学测量酒精的密度。实验的同时完成实验报告。小组
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实验报告(一部分学生讨论完成小石块密度的测量,另一部分学生讨论完成酒精密度的测量,注:准备几组量杯)实验报告:1、测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例如贺兰石/小石块。①实验原理:;②实验仪器:;③实验步
骤:④实验数据记录:⑤计算得出贺兰石/小石块的密度为,。实验中产生误差的原因:,如何减小误差?。⑥你认为实验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测量液体的密度,例如酒精。①实验原理:;②实验仪器:;③实验步骤:④实验数据记录:⑤查阅密度表酒精的密度为0.8*103kg/m3,与你的实验结果对比,
结果(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产生误差的原因是:,如何减小误差。⑥你认为实验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指导,并用手机记录学生操作过程中的明显错误的操作和值得大家学习的片段。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后,将学生的实验报告拍照(三)、学生展示实验报告1、
测量小石块密度:方案一:(1)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为m,(2)量筒中倒入适量水,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为v1,(3)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出此时的体积为v2,(4)ρ=m/(v2-v1);方案二:(1)量筒中倒
入适量水,读出水的体积为v1,(2)将小石块浸没在水中,读出体积为v2,(3)用天平测小石块的质量为m,(4)ρ=m/(v2-v1);预设1:学生只用方案一测量:①展示学生实验报告(利用西沃授课助手将学生实验报告上传),分析测量步骤,根据学生数据,对比岩石的密度表,判断材料;②分析误差
来源,以及如何减小误差;分析:仪器不精密(量杯的分度值大于量筒的分度值)----选用更精密的仪器;读数时估读值不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③问:还有没有其他测量方法?学生思考并展示方案二(西沃5白板展示),先测矿石体积,再测质量,对比两种方法,你认为哪
种方案误差更小?引导学生分析:方案一的误差更小,因为方案二中石头上粘有水,会导致测量质量偏大,根据ρ=m/(v2-v1),体积不变,质量偏大,所测密度偏大。预设2:学生用方案一和方案二测量:①展示学生实验报告,分析测量步骤,根据学生数据,对比岩石的密度表,判断材料
;②分析误差来源,以及如何减小误差;分析:仪器不精密(量杯的分度值大于量筒的分度值)----选用更精密的仪器;读数时估读值不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③问:还有没有其他测量方法?展示学生实验报告,先测矿石体积,再测质量,对比两种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误差更小?引导学生分析:
方案一的误差更小,因为方案二中石头上粘有水,会导致测量质量偏大,根据ρ=m/(v2-v1),体积不变,质量偏大,所测密度偏大。2、测量酒精的密度:方案一:(1)用天平测空烧杯的质量为m1;(2)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用天平测烧杯和酒精的总质量为m2;(3)将烧杯中酒精倒入量筒,读出体积为v;(4)ρ
=(m2-m1)/v分析:烧杯中会有残留的酒精,导致量筒中的体积变小,根据ρ=(m2-m1)/v可知,质量不变,体积变小,所以密度偏大。方案二:(1)用天平测量烧杯和酒精的质量为m1;(2)将烧杯中的一部分酒精倒入量筒中,读出体积为v;(3)用天平测量剩
余盐水和烧杯的质量为m2;(4)ρ=(m1-m2)/v分析:相比较于方案一,通过改进测量方案来减小误差。(只研究量筒中的部分液体)预设:分析学生的实验报告,学生可能会想到第一种测量方法,分析这种测量方法误差大小,接着提出要减小误差,还可以如何操作?(引导学生研究整体液体
会有残留,如果只研究部分液体呢?)注:尽量让学生自己分析,不到位的教师补充。将学生操作过程中拍摄的视频或照片推送,引导学生分析哪些是需要改进的,哪些是值得学习的。让学生知道不仅要关注别人出错的,改进自己,同时也要学习别人的优点。(4)你学到了什
么?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小结:板书设计第五章第三节测量物质的密度一、测量原理:ρ=m/v二、量筒的使用三、实验(5)作业布置1:蜡块不能浸没,如何测量它的密度?2:没有量筒,只有天平、烧杯、足量的水,如何测牛奶的密度?